(2)手術損傷或銳器切割可造成肌肉損傷和筋膜破裂,如清創縫合時僅縫合皮膚,當肌肉腫脹、壓力增高時,可向筋膜外膨出。
另外,骨折或者鈍性損傷都是可以損傷刺破和損傷筋膜的因素,因為肌肉的腫脹和壓力的增高都會導致筋膜向外膨出從而形成肌疝。
(3)劇烈運動或強體力勞動,動作不協調或負荷過重,及著地姿勢不正確,下肢持力不穩等因素,使下肢肌肉極度收縮,以致肌肉結構受損,此時肌腹明顯短縮,肌外膜縱向撕裂,形成間隙,使肌肉由肌外膜間隙膨出,疝出組織可發生嵌頓、少量滲血,繼發水腫、滲出等創傷性炎癥反應和周圍肌群痙攣。
(4)長期慢性損傷使下肢筋膜變薄弱或破裂。
(5)筋膜本身病變造成一定部位的筋膜薄弱。
2.肌肉壓力增高
(1)肌肉劇烈運動或過度活動后,局部代謝增強,血氧濃度降低,代謝產物積蓄,使微循環滲出增加,組織間液增加,肌肉可發生腫脹、肥大;然而筋膜壁卻限制了肥大肌肉的擴張,使肌間隔的壓力增高,繼而促使肌肉由薄弱或缺損部位突出而形成肌疝。
(2)創傷、手術或肌肉本身的病變,可使肌肉腫脹、壓力增高,并由手術或損傷筋膜薄弱處膨出形成肌疝。
近年來,有人認為肌疝是慢性肌筋膜間室綜合征的代償性表現。張鏞福等人也發現,在慢性小腿肌筋膜間室綜合征中,將近一半的患者存在肌疝。
肌疝的檢查與鑒別
一、檢查
超聲檢查能清晰的顯示各層組織結構及筋膜回聲情況,并提示疝口大小、筋膜層是否有滲液等,可排除血腫,為臨床明確診斷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