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誘發疼痛
有些患者會用拇指和食指一起夾住腫塊并且向外牽拉,往往會因為牽扯了腹膜、大網膜以及肝圓韌帶從而誘發了患者的腹部疼痛,很多專家們認為這極有可能是白線疝的特異性臨床體征中的一種。
診斷
1、病史
一般無特殊癥狀,病人自述腹部疼痛,尤其用力時疼痛出現或加重,或腹部中線可復性腫塊史。較小的白線疝往往疼痛明顯,且易嵌頓。
2、臨床特點
腹部中線處腫塊,平臥、腹直肌放松時,疝塊回納并可觸及腹白線缺損(疝環),Litten征陽性,用拇指和食指夾住腫塊向外牽拉誘發疼痛等。對腹壁突出疝塊小而又肥胖病人要仔細檢查以免漏診。
一、發病原因
白線位于劍突和恥骨聯合之間,是腹前外側壁3層扁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的腱膜纖維在左、右側腹直肌之間相互穿插、交錯編織形成的腱性條帶,上寬下窄,臍上白線寬達1.25~2.5cm,臍下狹窄而堅厚,寬度多數僅0.1cm。白線疝絕大多數發生于臍上,極少見于臍下可能與此有重要關系。
腹白線的內、外表面具有不同的結構特征,在外表面,交叉的腹膜纖維粗細均勻,交織緊密,除供細小血管、神經支穿出的小孔以外,罕見大的孔隙。而內表面腱膜纖維束粗細不均,常形成粗束或板狀,而且走向不甚規則,交叉纖維間有神經、血管支貫穿其中的孔、陷窩或裂隙,使白線內層存在缺陷,這類缺陷是腹白線的薄弱部。
若腹內壓增加,腹膜外脂肪及腹膜在腹壓的推動下進入較大的缺陷處,即形成白線疝。Rizk認為,所有腹前外側壁肌的腹膜纖維都斜向交叉在腹白線形成小的“菱形間隙”,此間隙可擴大為疝環。
臍下4cm處、半環線邊緣是白線上的一個弱點,臍下白線疝多發生于此。
可見,白線疝與腹壁強度降低和腹內壓增加兩大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