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皮膚性疾病,它嚴重困擾著人們的身心健康,那么,我們該怎么治療濕疹呢?治療濕疹的小偏方都有哪些呢?如果這些問題你還沒找到答案,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做出解答,大家請看下文的詳細介紹。
中醫認為濕邪才是引起濕疹的真正原因,濕疹是由內外因素作用引發的皮膚炎癥。所以身體內部的不均衡才是引發濕疹的主要原因。
濕可蘊熱,發為濕熱之證,久之濕則傷脾,熱則傷陰血,而致虛實夾雜之證。急性濕疹多見濕熱之證,慢性濕疹多為虛實夾雜之證。本病中醫治療效果較好,治療應內服藥和外用藥同用。
(1)濕熱證
多見于急性濕疹。表現為皮膚發紅,出現丘疹,或小米粒狀紅疹,頂端起水泡,癢,抓破后流水,浸淫成片,可結痂,伴口干少飲,小便色黃,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治宜清熱祛濕,可從下列方中選用:
①黃芩和黃柏各10克,蒼術和苦參也各10克同于豬苓10克用水煎服。
②土茯苓15-20克,苡米30克,木通10克,蒲公英20克,甘草3克,水煎服。
③苦參50克,蛇床子30克,蒼耳子15克,水煎取藥液洗患處。
④黃連10克,黃岑10克,煅石膏10克,煅甘石12克,冰片0.5克,共為細末混合備用。如皮膚糜爛流水則將藥末撒在患處,流水不多或沒破不流水時用香油調勻后外敷。
⑤將馬鞭草用水煎取汁液,等到冷后清洗患處。
⑥鮮馬齒莧200克,水煎后取藥液,濕敷患處。對皮膚糜爛流黃水者用之。
(2)虛實夾雜證
多為血虛脾弱與濕熱夾雜,見于慢性濕疹。本證表現為濕疹日久不愈,皮膚粗糙變厚,抓破可流黃水,患處皮膚色暗滯,身倦乏力,苔膩,舌質淡嫩且胖,脈緩。治宜健脾養血,兼以清利,可選用:
①白術10克,云苓15克,當歸10克,丹參15克,白芍10克,生地15克,地膚子15克,苡米30克,水煎服。
②松香、枯礬、雄黃、黃丹各等份,共研細末,過篩,將藥粉用麻油調勻,外敷于患處。
●另一治法
以清熱利濕,祛風止癢,活血養血為主,參考藥方如下:荊芥12克,防風12克,白蘚皮15克,丹參12克,當歸10克,生地15克,金銀花15克,土茯苓18克,薏苡仁24克,白芷9克,雞血藤20克,赤芍10克,白術15克,黨參18克,淮山18克,烏梢蛇15克,水煎服。
濕疹外用藥洗方:敗醬草50g,苦參15g,蛇床子30g,川柏10g,明礬6g,馬尾連10g,加水適量,煮沸20分鐘約剩藥液500~1000ml,即可用之熏洗患處,每日2次。對外陰濕疹效果尤佳。
對于濕疹的飲食,患者可常食用有祛濕或清熱祛濕的食品,如苡米和冬瓜煮湯食用,或飲用青瓜、絲瓜湯亦有輔助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