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上界可達腎蒂以上2cm,側界為兩側腎及輸尿管上端的內側緣,下界至腹主動脈交叉和髂血管的上1/3為止。腹股溝淋巴結的轉移常發生在腫瘤穿破白膜而發生附睪、精索及陰囊皮膚等部位的轉移。
經陰囊陰囊疝切除和睪丸穿刺活檢可造成局部的轉移。遠處轉移常見的是肺、肝,其次是腹腔內轉移。多數發生是直接鄰近侵犯。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陰囊疝的臨床分期,由于局部和全身是否有播散對于治療和預后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而且到目前為止,至少有9種分期系統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應用。其中比較傳統的分期是Boden和Gibb在1951年提出的,具體如下:
①腫瘤僅限于睪丸內的為Ⅰ(A)期。
②有區域淋巴結(即腹膜后的淋巴結)轉移,而無膈上及內臟轉移的為Ⅱ(B)期。
③腫瘤轉移超腹膜后淋巴結以上,如縱隔、肺或其他內臟的為Ⅲ(C)期。
以后的學者在此基礎上又把Ⅰ和Ⅱ期又分為幾個亞期(等級)。1992年國際抗癌聯盟(UICC)推薦腫瘤分期為TNM系統:T代表原發腫瘤;N是指膈以下區域性淋巴結受侵犯;M是代表有無遠處器官或膈以上區域性淋巴結轉移。臨床分期是基于臨床體檢、影像學檢查和病理檢查,為便于記憶,可用簡化的TNM分期,即0~Ⅲ期。
陰囊疝的分期
Ⅰ期:無轉移。
ⅠA:腫瘤局限于睪丸及附睪。
ⅠB:腫瘤侵及精索或腫瘤發生于未下降的睪丸。
ⅠC:腫瘤侵及陰囊或腹股溝及陰囊手術后出現。
ⅠD:原發腫瘤的侵及范圍不能確定。
Ⅱ期:有膈下的淋巴結轉移。
ⅡA:轉移的淋巴結2cm。
ⅡB:至少一個轉移淋巴結為2~5cm。
ⅡC:腹膜后淋巴結5cm。
ⅡD:腹部可捫及腫塊或腹股溝淋巴結固定。
Ⅲ期:縱隔及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和(或)有遠處轉移。
ⅢA:有縱隔和(或)鎖骨上淋巴結轉移,但無遠處轉移。
ⅢB:遠處轉移但僅見肺:
“少量肺轉移”每側肺轉移數目5,病灶直徑2cm。
“晚期肺轉移”每側肺轉移數目5,病灶直徑2cm。
ⅢC:任何肺以外的血行轉移。
ⅢD:根治性手術后,無明顯殘存病灶,但瘤標陽性。
腫瘤標記物(簡稱瘤標)在陰囊疝診治中的應用較早,對早期診斷、分類、治療方案的決定,監測治療效果和遠期隨訪都很重要。特異性和敏感性較高的陰囊疝的瘤標有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兩者均是糖蛋白。70%~80% NSGCT類陰囊疝患者可有AFP和(或)HCG水平增高,AFP增高表明陰囊疝中存在胚胎癌成分,因此在治療上要以手術治療為主。
HCG增高要考慮絨毛膜上皮癌或胚胎癌的成分存在。此外還有一些非特異性的瘤標在陰囊疝時有表現增高,如癌胚抗原(CEA)、乳酸脫氫酶(LDH)的同工酶、胎盤堿性磷酸酶(PAL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