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指出,“失歌癥”患者的空間處理能力比較差。例如給他們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建筑物照片,他們分辨不出照片上是同一幢建筑,這可能與他們的右腦發育有關。
3 處理音樂“模塊”發育不全
劉軍表明,正常的音樂認知可能與腦部掌握語言聲調的回路有關。出現“失歌癥”狀況的患者大腦對音高識別出現認知障礙,除了和遺傳因素有關系外,患者自身的表現欲也是加劇“失歌癥”的原因之一。
國外的研究員珀利茲推測,人腦中有一個專門處理音樂的“模塊”,發育不全時人們就會出現“失歌癥”。
正是因為如此“失歌癥”單單影響患者的音樂認識,而對聽力、智力等都沒影響。
劉軍說,如果珀利茲的推測正確的話,那么音樂同語言一樣,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為適應環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腦部的。
而對“失歌癥”患者腦掃描發現,“失歌癥”患者的一個大腦區域的腦白質與普通人有細微的不同,這個區域與辨別音高和記憶旋律有關。至于導致“失歌癥”的相關基因,目前還在研究中。
4 “失歌癥”患者可先 糾正過強表現欲
劉軍表明,單純唱歌不好,嚴格地說,并不能稱為一種病態,這需要和自己前后對照相比,有的人生下來就對音樂不“敏感”。比如馬云第一次高考,數學只考了1分,這沒有妨礙他成為“淘寶”的掌門人。
如果確定患了“失歌癥”,就正確看待病情,并積極進行發音訓練或者進一步治療。有專家建議,可先從糾正患者過強的表現欲開始。比方說可以采用將“失歌癥”患者的歌曲錄下來,讓他自己聽一聽的方法。
“失歌癥”已成為科學家了解腦部如何處理音樂奧秘的主要研究課題之一,隨著研究逐漸深入,那些不能正常享受音樂的人有可能重新獲得音樂帶來的樂趣。
患有“失歌癥”的特點
1、這些人擁有正常的聽力,智力和記憶力,卻完全無法感知音樂。對他們來說大多數曲調聽起來都差不多,如果聽不到歌詞即使很熟悉的歌曲他們也聽不出來,不和諧的和弦令大多數人避之不及,他們卻不覺得難聽。
2、失歌癥患者不能準確的唱出一首歌。不過他們往往意識不到,以為自己唱得還不錯。
3、 失歌癥可能存在很多種情況。珀利茲的研究小組發現,大約一半失歌癥患者在韻律認識方面有問題。但是還是有一些失歌癥患者喜歡音樂,因為他們很想享受那種韻律感。
4、在有的失歌者聽來,音樂就像用扳手敲擊水管一樣讓人感到不舒服。不過覺得音樂難以忍受的患者只是少數,對大多數患者來說,音樂只會令他們感到困惑。
“失歌癥”影響因素
1、正常的音樂認知可能與腦部掌握語言聲調的回路有關。另外失歌癥患者的空間處理能力比較差。
例如給他們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建筑物照片,他們分辨不出照片上是同一幢建筑。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與他們的右腦發育有關。
2、珀利茲的研究小組對失歌癥患者腦部進行了掃描,目前他們已經發現失歌癥患者的一個大腦區域的腦白質與普通人有細微的不同,這個區域與辨別音高和記憶旋律有關。研究人員還在尋找導致失歌癥具有遺傳性的基因。
3、失歌癥已成為科學家了解腦部如何處理音樂奧秘的主要研究課題之一,隨著研究逐漸深入那些不能正常享受音樂的人有可能重新獲得音樂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