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運動功能障礙檢查
檢查時讓病人抬額、皺眉、鼓腮、吹哨、露齒等動作,觀察面部神經是否麻痹。讓病人作屈伸手腕,內外展指、對指、握掌等動作,觀察上肢的神經功能。讓病人作足的背伸、跖屈、內翻、外翻等動作。觀察腓神經是否麻痹。
4.麻風桿菌檢查
主要從皮膚和黏膜上取材,必要時可作淋巴結穿刺查菌。皮膚查菌取材:選擇有活動性,皮膚損害,消毒皮膚。檢查時戴消毒手套,用左手拇、食兩指將患者皮膚捏緊提起,使局部皮膚變白,然后右手持脫刀切開一個5毫米長,3毫米深的切口,以刀刃刮取組織液,涂在載物片上,固定抗酸染色、鏡檢。切口棉球貼壓,取材部位的多少視需要而定。
5.組織病理檢查
對麻風的診斷、分型和療效判定都有重要意義。取材應選擇活動性損害,宜深達脂肪層,如損害不同,取材時需要同時切取兩處送檢,這對界線類麻風診斷是有價值的。
6.麻風菌素試驗
是一種簡易的測定機體對麻風桿菌抵抗力的方法,它可部分地反映機體對麻風桿菌細胞免疫反應的強弱和有無。麻風菌素的種類有粗制麻風菌素、純桿菌麻風菌素和純蛋白麻風菌素,目前通用者為粗制麻風菌素。
試驗方法和結果判斷:在前臂屈側皮內注射粗制麻風菌素 0.1毫升,形成一個直徑6~8毫米的白色隆起,以后觀察反應結果。
早期反應
注射后48小時觀察判斷結果,注射處有浸潤性紅斑直徑大于20毫米者為強陽性(卅),15~20毫米者為中等陽性(廿),10~15毫米者為弱陽性(+),5~10毫米者為可疑(±),5毫米以下或無反應者為陰性(-)。
晚期反應
注射21天觀察判斷結果,注射處發生紅色浸潤性結節并有破潰者為強陽性(卅),結節浸潤直徑大于5毫米者為中等陽性,結節浸潤直徑3~5毫米者為弱陽性(+),輕度結節浸潤或在3毫米以下者為可疑(±),局部無反應者為陰性(-)。
總結:通過上述的文章對麻風病的傳染途徑,麻風病的治療以及麻風病的檢查等有關內容的具體介紹,大家對于麻風病的了解,是不是又多了不少。如果你身邊也有麻風病患者,那么請一定要將這些知識告訴他,希望他能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