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學會底線上旋球的十個理由
進入21世紀后的現代網球,越來越多的紅土場以及慢速硬地場,使職業球員比過去更多的需要在底線以外很遠的地方擊球。即便是這個時代全面并不拘泥于底線進攻而是常常伺機來到網前解決戰斗的費德勒,在每一場比賽的數據統計中,也常常只有25%左右進入球場以內擊球,此外的75%都是在底線以外與那些強力上旋球的球員對峙。
“底線擊球是網球戰爭中用以克敵制勝的武器。武器越精良,獲得勝利的機會就越多。”——比爾·蒂爾登,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網壇超級巨星。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網球的擊球技術和戰術都被證實發生了巨大的發展。傳奇人物比約博格、吉米、康納斯、艾佛特使雙手反拍得到了普及。博格也讓美國球星邁克洛夫林和約翰斯頓在二十世紀初的破壞性西方式正手重新得到振興。
現今的武器已經發生了改變——質地輕、高科技、太空材料的球拍,要比以前65平方英寸的球拍大1.5倍。這些新球拍能夠產生巨大的力量和旋轉,因為他們的拍頭寬度在10.5到12英寸左右(取代了9英寸的老式木制球拍),而球拍的重量也減輕了許多,這幫助選手們可以揮得更快。
在美國網球公開賽和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硬地球場取代了草地球場。而溫布頓網球公開賽的組織者甚至決定減慢草地球場的速度。球場質地的變化也讓人們看到了上旋球的優勢。訓練方法也因比賽環境的改變而發生了調整。職業選手開始重新計劃他們的比賽,在其中注入上旋的成分,這適用于任何選手,尤其是在紅土球場上。
這里有10個理由告訴你這樣做的原因
一、在紅土場上,高百分率的網球戰術勢在必行
慢速的場地、漫長的比賽過程、過多的相持球數量、極少的制勝分決定了這些。因此,每一分都是寶貴的,非受迫性失誤(甚至受迫性失誤)必須越少越好。“在用計算機計算球飛行的軌跡時,它非常清楚的顯示出,上旋球比平擊球和下旋球更容易過網,并且更容易落在界內”,這是賓夕法尼亞州大學的物理學榮譽退休博士霍華德·布羅迪,在2002年出版的《網球的物理科學》中講述的。
書中寫到:由于上旋球可以減少固有誤差,也因為你必須猛烈的揮動球拍,所以對于初學者和業余選手來說,上旋球能夠更好的控制深度,減少失誤和失分。
二、從上旋球開始讓球向前旋轉開始
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球明顯比平擊球和下旋球更快向垂直方向落入場內。這就意味著即使你用很大的力量擊球,仍然可以讓球落在底線和邊線之內,因此它能夠讓選手在巨大的壓力之下減少非受迫性失誤甚至是受迫性失誤。
費德勒的半西方式正手上旋擊球很少失誤,并且可以打出大量制勝球;而當納達爾用西方式正手制造恐怖的上旋時,球不但有超高的彈跳,而且非常穩定。
三、成功的穿越球需要三個自然特征相結合:力量、落點、過網低
上旋可以讓你同時打出強力且過網低的球,它是唯一讓你挫敗上網選手的方式。博格的穿越球是出了名的,他可以用帶有上旋的球打向任意兩條邊線,并且在過網后快速下墜,迫使在網前的對手無法進行高質量的截擊,并且幾乎不會主動失誤。他的奔跑速度,讓他在紅土場幾乎能夠追到每一記來球,在網前與博格對抗是非常危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