繃拍器械:過去打球水平較高的人首先要會繃拍子。三把螺絲刀(頭部用砂輪磨尖)、一個指甲刀作為工具。過去,是沒有繃拍器的,也沒有人天天給你繃拍,一些不會繃拍的人只能請求別人幫忙,過去的繃拍好手高也將拍子繃不到現在的18-19磅。
場地條件:60-80年代初,大約85%以上的業余球員的大部時間在室外活動,甚至比賽都在室外。有室內場地很少,有標準場地的更少。工廠的廠房、倉庫,學校、機關的飯堂、禮堂都是我們進攻的目標,而且基本是水泥地面。
三、 過去業余羽毛球運動的技術狀況
1、技術交流差
由于過去沒有電視轉播和頻繁的大規模全國比賽,無法得到正確的羽毛球技術動作要領和視覺印象,大家圍著一個師父學。至于這個師父動作對不對,都無從比對,基本上錯學錯用。之后,子傳孫,孫傳子,子子孫孫從無對也。
在比賽中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師傅帶著一群徒子徒孫用一個錯誤動作贏得勝利??傊瑐鞑ヂ浜蠛捅荣惤涣鞣秶木窒?,造成近親繁殖現象。
2、步伐快、球速慢的特點
由于60-80年代的業余生活和業余體育體制的特點(從事體育活動時間充足),從事業余羽毛球人群一般都是其他運動項目的積極分子,身體素質比現在的普通人群要好,腿部力量好,步伐移動快。
但是,過去的業余羽毛球隊員的球速觀念太差,只知道人要快跑、快跑,快快跑,不知道讓球跑快。當時,業余單打中高遠球是主菜單,平高球的應用不廣泛。
還有一種情況需要說明,一些正宗印尼師傅是不提倡跳躍性步伐,過去從印尼傳過來的羽毛球步伐講究彈性,不提倡跳躍。
記得,有一本56年出版的《羽毛球技術》(我記不清原名)中,對羽毛球步伐原則是提倡靈活和彈性,強調跳躍缺少彈性。
3、技術戰術的應用水平
過去業余球員在單、雙打中技戰術應用水平應該與現在差距不大,而混雙差距較大。單打中:四方球、防守加突擊、網前搓球加扣球等等技戰術應用基本上都不乏高手。
混雙的差距較大,由于男女站位與現在不同(男女平行站位),混雙中的女球員成為混雙中的攻擊目標,混雙實際成為女球員之戰。
4、全國業余水平的分布情況
60-70年代,由于印尼華僑居住在廣東、福建,再加上全國性比賽很少,只知道廣東、福建、廣西三省的業余水平大大高于全國各地。另外,大城市和國家大中型企業所在地的業余羽毛球技術要好一些。
到了80年代,隨著國家對羽毛球的投入力度的增加以及電視媒體的發展,全國羽毛球熱度逐年增長,但還是線形增長。
“非典”之后,羽毛球出現了非典巨漲。4年后的今天,我們的家大到全國任何的角落,隨著網絡的發展羽毛球的社交平臺得到飛躍擴張。今天在北京打球,明天就可在新疆與不曾見面但早就相識的球友切磋。
總結:經過上面小編的介紹你知道如何替自己的羽毛球拍穿線了嗎?羽毛球穿線的三大方法你都了解了嗎?針對自身拍子的情況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穿線法吧。后小編想問一下,你對中國羽毛球的發展史又了解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