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學說是中醫(yī)理論的指導思想,至今仍然在指導著中醫(yī)臨床。當人體處于陰陽平衡的狀態(tài)時,中醫(yī)便認為屬于健康的狀態(tài),如《素問·調經論》指出的“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著一,命日平人”。
當病菌在人體內作用,導致人體的氣失去平衡,這樣就會造成生病,中醫(yī)則稱之為陰陽失調。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的精華,進補作為中醫(yī)“八法”中的補法,也應當依據辨證論治的總原則,實施辨證施補。在中醫(yī)的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辨證中,陰陽系八綱之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在八綱辨證中,陰陽統(tǒng)帥其他六綱,其中表、熱、實屬陽;里、虛、寒屬陰。
陰陽是互根的。明代趙養(yǎng)葵在其所著的《醫(yī)貫·陰陽論》中對陰陽互根的理論作了說明,指出:“陰陽又各互為其根,陽根于陰,陰根于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
它的意思就是說陰精是人體生理物質基礎;而陽氣(指一切生理功能活動)必須依賴陰精的資助。如果沒有陰精的資助,生理功能活動便無以產生;而陰精的生成又必須以陽氣為之生化。
如果沒有陽氣為之生化,也就不能形成陰精。陰陽之間相互依賴,互生互長。在補益當中必須根據陰陽之間的相互關系采取不同的方法,或滋陰、或壯陽、或陰陽雙補,以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
調和氣血
氣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血充盈方能滿足人體生命活動的需要,早在《素問·調經論》指出:“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
中醫(yī)認為氣在人體中有五大作用
第一,氣可以對人體的生長發(fā)育以及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起著激發(fā)與推動作用。
第二,氣的運行可維持人體的正常體溫,因而保證了各組織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動。這種作用被稱為溫煦作用。
第三,氣能夠護衛(wèi)全身的肌表,防御各種外邪的侵襲,起到對疾病的防御作用。
第四,氣能夠維持血和津液等液態(tài)物質的正常運行,營養(yǎng)全身各組織器官。氣還能夠控制汗液、尿液等津液的分泌量,對人的津液起到固攝作用。
第五,氣還具有氣化作用,所謂“氣化”也就是氣的運動所產生的變化,與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功能有關,比如食人的食物轉化為水谷之精氣,而水谷之精氣又化生為氣血、津液,以及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轉化都是由于氣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