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外周血或骨髓的粒細胞出現巨大過氧化物酶陽性的溶酶體顆粒。
4.輕、中度中性粒細胞減少。
5.盡管血小板計數正常,但易擦傷或鼻出血。
6.無法解釋的肝脾腫大(與疾病加速期有關)。
本病常表現于嬰幼兒時期,也有在較遲的加速期確診的。確診需要在外周血或骨髓的粒細胞中發現巨大溶酶體顆粒。有些患者由于粒系前體細胞在骨髓中大量破壞,外周血粒細胞很少,這就需要行骨髓穿刺。
白化病的病因
一、病因
白化病可分為兩大群,一為較常見的眼睛皮膚白化病,身體不能制造黑色素。另一類為伴有異常免疫系統的白化病,包括謝迪亞克-東綜合征、海-普綜合征、格里塞利綜合征、克羅斯綜合征,這類是和黑色素及其它細胞蛋白的缺陷有關。
白化病是依據臨床表型特征分為三大類別
(1)眼白化病(ocular albinism,OA), 病人僅眼色素減少或缺乏,具有不同程度的視力低下,畏光等癥狀,國外群體發病率約為1/60,000。
(2)眼皮膚白化病(oculocutaneous albi-nism,OCA),除眼色素缺乏和視力低下、畏光等癥狀外,病人皮膚和毛發均有明顯色素缺乏,國外報道發病率為1/20,000~1/10,000;眼皮膚白化病又可以根據致病基因的不同分為四型(OCA1~OCA4),在我國,OCA1和OCA2較為常見。
(3)白化病相關綜合征,病人除具有一定程度的眼皮膚白化病表現外,還有其他特定異常,如同時具有免疫功能低下的Chediak-Higashi綜合征和具有出血素質的Hermansky-Pudlak 綜合征,這類疾病較為罕見。
二、發病機制
組織病理顯示,基底層有透明細胞,銀染色陰性不能證明有黑色素。多巴染色可陽性(酪氨酸酶陽性型)或陰性(酪氨酸酶陰性型)。根據分子學發病機制,OCA 可分為酪氨酸酶相關性OCA(即酪氨酸酶陰性OCA,Ⅰ-A 型;黃色突變OCA,Ⅰ-B 型;溫度敏感性OCA,Ⅰ-TS 型;微量色素OCA,Ⅰ-MP 型),酪氨酸酶無關性OCA(酪氨酸酶陽性OCAⅡ型)。
Ⅰ型病人存在酪氨酸酶基因突變引起酪氨酸酶活性缺乏(ⅠA 型)、活性降低(ⅠB型、Ⅰ-MP 型)或酶活性在較高溫度中降低(Ⅰ-TS 型),酪氨酸酶是黑素生物合成途徑中的關鍵酶,其活性缺乏或降低可導致皮膚色素減少或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