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腎虛調補的小竅門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是人體生殖發育的根源,臟腑機能活動的原動力。
腎的精氣從作用來說可分為腎陰、腎陽兩方面。腎陰與腎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維持人體的動態平衡。
當這一平衡遭到破壞后,就會出現腎陰、腎陽偏衰或偏盛的病理變化,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腎虛。
多數腎虛的病人和亞健康病人在就診時無法區分,它們有癥狀的相似性。
它們的定義都很抽象,都是以一堆癥狀來確定。不同點是,腎虛的概念由來已久,一些器質性疾病往往也列入其中。
腎虛有多種,以腎陰虛、腎陽虛常見。
腎陰虛,表現為口干舌燥、皮膚瘙癢、失眠多夢、心情煩躁、腰酸膝軟、手足心熱、耳鳴頭暈等癥狀。另外,女子會出現便秘、經少甚至經閉等表現。
腎陽虛,表現為面色白或黝黑、腰膝酸疼、精神不振、手足冰冷、畏寒怕風、腹瀉、身體浮腫等。此外,女子會出現不孕、遺尿、浮腫、性欲低下等癥狀。
腎虛不等于腎衰竭中醫所指的腎和現代醫學所指的腎臟并不是一回事兒,腎虛并不是腎衰竭,只是氣血陰陽虛弱了,并不會像腎衰竭那么嚴重而危及生命。
中醫理論認為,腎主藏精。精是構成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也是生長發育五臟六腑各種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腎精充足則身體強健,五臟六腑功能正常,腎虛則生命力減弱,各種疾病就會逐漸襲來。
中醫補腎先弄清是腎陰虛、腎陽虛還是腎氣虛是關鍵。因此,腎虛者一定要找正規的中醫師正確診治。
一般說來,腎陰虛者大多臉發紅、五心煩熱。補腎陰虛的藥物多是甘寒藥,如石斛、玉竹、山茱萸、枸杞子、西洋參等,中成藥的代表是六味地黃丸。
陽虛者則怕冷,四肢發涼,面色蒼白。補腎陽虛藥物多是熱性藥,如附子、肉桂、鹿茸等,中成藥的代表是金匱腎氣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