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先天性AML治療
多采用柔紅霉素(DNR)、阿糖胞苷(Ara-C)、依托泊苷(VP-16)、HHT、米托蒽醌(MTZ)、替尼泊苷(VM-26)、硫鳥嘌呤(6-TG)等藥物,誘導治療以DA(T)或HA(T)方案,鞏固強化治療用MA、EA方案等,維持治療可用長春新堿(VCR)、甲氨蝶呤(MTX)、阿糖胞苷(Ara-C)、硫鳥嘌呤(6-TG)、潑尼松(Pred)等,選擇allo-BMT可延長患者生存期。
3.強烈聯合化療
可明顯改善AML療效Fernandez綜述29例先天性AML,20例接受不同的治療方案,10例獲CR,2例死于藥物毒性,8例死于白血病耐藥,完全緩解(CR)率為50%,該作者報道的一例伴t(5;11)(q31;q23)的先天性AML-M5型,應用強烈聯合化療1個月內獲CR,6個月時結束化療,完全緩解持續17個月。周雅德綜合分析國內28例CL,僅4例化療2周以上,無一例達CR,長存活13個月。
4.加強支持治療
是改善預后的重要手段,通過輸血、抗感染治療可減少并發癥死亡率。
CL的自發緩解,CL的自發緩解是一種罕見的現象,至今已有13例報道,James報道3例患兒并綜合其他9例報道發現所有患兒發病均在新生兒期,白血病類型為AML,以M5型居多(8/12),發病時染色體分析多數顯示正常核型(10/12),只有2例為t(8;16)和t(5;6)易位。發病至自發緩解的時間由數天至數月不等(3天~5.5個月,中位時間4周)。6例存活至隨訪期無復發,存活時間10個月至16年,中位時間3年。另4例患兒經歷1~2次復發后仍處緩解期,其中2例接受骨髓移植,生存時間為5.8~16年,中位時間8年。其他2例分別在白血病發病后3個月及9個月死亡。中位自發緩解期為2年。
出現自發緩解這一現象的機制未明,James推測可能是由于發病時患兒體內的腫瘤負荷相對較低,隨著患兒免疫系統的不斷健全而行使免疫監視的功能,消滅了體內的白血病細胞。
另外,發病時所觀察到的白血病細胞僅為來源于異常的多能干細胞演化而來的髓系克隆,這些克隆缺乏無限自我更新的能力而自我消亡,但惡性的多能干細胞卻保留下來,以致導致患者在晚期復發。
針對自發緩解這一特有的難以預料的臨床現象,近年來的一些學者認為對于CL患兒,除非已發現如11q23異常特征性染色體改變,不應急于進行早期強烈化療,而應采取保守治療,加強支持治療,如出現病情進展再行化療,并不影響總的生存期。由于自發緩解的患兒常有復發,因此長期密切隨訪非常重要,采取及時治療仍可達到長期生存的目的。
先天性白血病的病因
先天性白血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認為與新生兒的體質與遺傳因素及宮內環境因素有關。在同卵雙胎中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如二者之一在6歲以前發生白血病,另一個患白血病風險為20%,通常在第一個發病后幾個月內發生。雙卵雙胎及同胞中發生白血病的幾率比一般兒童高2~4倍。先天性白血病染色體異常多見于9-三體、13-三體、Turner綜合征及Down綜合征。文獻認為,先天性白血病可能是引起死胎的原因之一,多發生于妊娠34~38周,伴有胎兒水腫,提示病變在宮內已存在。胎兒及胎盤的組織學病理(宮內環境因素)包括免疫組化及電鏡分析,可能有助于了解先天性白血病產前發生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