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的飲食
一、多攝入含鐵質豐富的食物白血病的主要表現之一是貧血,所以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鼓勵病人經常食用一些富含鐵的食物,如動豌豆、黑豆、綠色蔬菜、大棗、紅糖、黑木耳、芝麻醬、蛋黃等。
二、少食多餐,容易消化白血病患者,尤其在治療過程中,消化系統往往會出現諸多反應如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癥狀,此時可采取少食多餐的進食方法,或在三餐之外,增加一些體積小、熱量高、營養豐富的食品,如糕點、巧克力、面包、獼猴桃、鮮蔬汁等。消化系統的不良反應,病人要多攝入堿性食物,以減輕消化道的不適。
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主要見于ALL、AML的M4 M5型,其發生的危險因素:
1.年齡2歲或10歲。
2.血細胞增高或高細胞白血病。
3.乳酸脫氫酶增高者。
二、發病機制
白血病細胞通過直接散播和血源轉移途徑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因大部分化療藥物不易通過血-腦脊液屏障導致腦脊液中達不到有效的藥物濃度,侵入的白血病細胞緩慢增殖,終導致CNS-L。
CNS-L病理所見,主要表現為腦膜及腦實質白血病細胞灶性或彌散性浸潤,可伴有出血、血腫及硬膜外腫塊形成橫斷性脊髓炎等。浸潤的范圍依次為蛛網膜及腦實質。
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的檢查與鑒別
一、檢查
CSF檢查是診斷CNS-L的重要手段,常伴顱壓升高,即200mmH2O。CSF常規顯示白細胞數0.005109/L,以單個核細胞為主,蛋白定性陽性,少數患者糖減少(即低于同時檢測的血糖值的1/2)。
確診有待于從CSF涂片中找到白血病細胞,目前推薦CSF自然沉降法制片檢查,陽性率較高。應注意腰椎穿刺時應盡量避免損傷血管,因CSF中混血后檢出白血病細胞的意義難以肯定。血小板明顯減少或白血病細胞浸潤導致顱內管破裂,發生腦實質出血或蛛網膜下隙出血,CSF可呈血性,或鏡下紅細胞明顯增多,此時行白血病細胞檢查,同樣失去意義。
頭顱影像學檢查,包括CT、MRI,通常無陽性發現,因為白血病細胞呈彌散性浸潤,不形成瘤塊。
二、鑒別
1、需要鑒別的是以CNS-L為白血病首發表現者 誤、漏診的比例很高。引起顱內壓升高及CSF類似于CNS-L改變的疾病,主要有病毒性腦膜炎或腦炎、結核性腦膜炎、腦豬囊尾蚴病(囊蟲病)及腦轉移瘤等。
鑒別點
①發現白血病的陽性體征、外周血或骨髓檢查證實白血病存在。
②只要想到白血病的可能,CSF應做細胞學檢查,但大多數情況下極易忽略而漏查。
③病毒血清學檢出相關抗體、CSF中找到抗酸桿菌、囊蟲皮膚試驗陽性及血清抗體檢出及原發腫瘤的發現等均有利于非CNS-L的診斷。
此外,結核性腦膜炎時,常伴肺粟粒性結核,影像學檢查可輔助診斷。已明確為白血病的患者,在病程中出現CNS的臨床表現及CSF異常改變,偶然還需和結核性或真菌性腦膜炎鑒別:
①結核或真菌感染時,CSF中蛋白增高及糖降低的幅度遠大于CNS-L。
②病原學檢查,感染者有時可找到真菌,少數情況下還可發現抗酸桿菌,而CNS-L則可檢出白血病細胞。
③鞘內注入抗白血病藥物后,CNS-L常迅速好轉,而感染者則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