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感染性關節炎中醫療法
中醫認為因損傷勞損或外感風寒濕邪,合而為病入絡,流注關節阻遏氣血,風邪水濕乘虛而入,侵犯郁于筋脈使其經絡閉塞,閉者不通,不通則疼,疼久者必痛,痛久必結,結久者必腫,腫久者必熱,這就是陰陽失調,臟腑相互不能資生而致腫脹疼痛的機理。根源為筋血不活毛細血管及微循環不暢所致。
中醫的療法是以調理微循環為主,只要微循環暢通了經絡筋脈就會散結,癥狀也會隨著微循環的暢通而逐漸消失。建議中醫膏藥外敷,用膏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貫絡,攻而散之。
作用與原理:由于膏藥用于肌表薄貼。因此可透入皮膚產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經走絡,開竅透骨,祛風散寒等。貼于體表的膏藥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的目的。膏藥對癥:滑膜炎、膝蓋積水、窩囊腫,關節紅腫疼痛等疾.通過膏藥外敷,舒筋,活血,化淤,可迅速消除腫痛而達治愈目的。
抗感染治療
1、早期抗生素的選擇需根據年齡,過去史,關節外感染灶,并結合滑液的革蘭氏染色結果確定。一旦得到培養結果(24~48小時)和敏感性實驗結果(3~4天),應調整抗生素用藥。
2、在懷疑為非淋球菌的革蘭氏陽性菌感染時,應首選半合成青霉素(優福星),先鋒霉素,萬古霉素(如果細菌耐藥,如金黃葡萄球菌)或氯林可霉素。疑為革蘭氏陰性菌感染時,可用第三代先鋒霉素和氨基糖苷類藥物(感染嚴重時)以非腸道給藥的方式給藥直至藥敏試驗示有結果時。
3、非腸道給藥至出現明顯療效(約2周),然后需口服維持劑量的抗生素約2~6周后臨床癥狀會有改善。鏈球菌和嗜血桿菌感染2周即可根除。葡萄球菌感染至少需3周通常是6周或更長的時間,特別是有過關節炎病史的患者。
4、除了應用抗生素,急性非淋球菌關節炎每天要至少一次用大號針頭抽取關節膿液,定時沖冼,關節內鏡沖洗或關節手術清創。風濕性關節炎也應盡早進行手術清創引流。關節在初幾天內可以上夾板以緩解疼痛,待好轉后可進行主動的運動訓練。
5、播散性淋球菌感染的治療相同,與病期無關。臨床經驗表明因淋球菌耐藥性的不斷變化應及時改變治療方案。播散性淋球菌感染不需要手術清創和引流,一般不會造成永久性的關節損傷。
6、置換關節的感染需接受長期治療。
它包括
(1)對不能手術的患者應長期服用抗生素;
(2)伴有或不伴有關節融合的切除關節成形術(感染未控制的患者或骨儲備不充分者);
(3)手術摘除置換關節,仔細清除骨質和失活組織,長期服用抗生素;
(4)立即或延期(1~3個月)植入新的經抗生素處理的關節。但無論是立即或是經2~3個月的抗生素治療后的關節移植,仍有38%的感染復發率。
七、感染性關節炎飲食保健
1、川烏粥:制川烏2克,姜汁10滴,粳米30克,蜂蜜適量。烹制方法:將川烏研末,粳米洗凈,同放入瓦鍋,加適量水,沸后加入川烏,用文火煮2~3小時,待米熟爛后加入生姜汁和蜂蜜,攪勻,再煮1~2沸即可。食用方法:佐餐食用,隨量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