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二:精神壓力和空氣污染的危害作用被夸大
在高收入國家,57%的人認為精神壓力的致癌作用比酒精強,78%的人認為空氣污染是比酒精更強的致癌危險因素。而實際上,并沒有證據顯示精神壓力是癌癥的危險因素;空氣污染與過量飲酒相比,也只是一個較弱的危險因素
措施:鼓勵控制行為因素
精神壓力與環境污染等雖然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但是其與癌癥的相關性尚未被證實。因此,專家提議人們加強對已經證實的危險因素的控制。
誤區三:癌癥=絕癥
在中、低收入國家,人們對癌癥的看法更加悲觀。在低收入國家,48%的人認為癌癥沒有什么治療辦法,患癌癥就等同于被判死刑。在中等收入國家,39%的人持相同看法。與之相比,高收入國家中僅17%的人有此看法。
這種錯誤的看法可能影響到人們參與癌癥篩查的積極性,從而不利于癌癥的早期發現和治療。
措施:轉變理念
癌癥的篩查和早期診斷對治療都很有幫助。不少癌癥,等發現時已屬晚期,往往連動手術的機會都沒有。這些年城鄉醫保都在不同程度地開展早期篩查,納入免費體檢項目,但真正要做到早期發現和治療癌癥,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CSCO執行委員會主任委員、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馬軍教授說,長期使癌癥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質量、與腫瘤“和平共處”的概念已經越來越為廣大臨床醫師和患者接受。
誤區四:治療癌癥是醫生的事
在低收入國家,75%的人認為在制定治療癌癥的方案時全都是醫生說了算,僅8%的人同意患者應該與醫生一起做決定。與之相比,經濟發達國家中72%的人認同患者與醫生共同決定的模式。
措施:重視患者的心態
城鄉低收入的人群和貧困人口普遍認為,一旦患上癌癥就應完全依賴醫師,聽從醫囑。文化層次高、經濟收入較高的人群,會與醫生一起商量與探討,制定佳治療方案。這部分人群還會主動參加健康教育,主動接受腫瘤治療的前沿知識,而且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對腫瘤既重視又藐視。往往是患者的心態擺正了、思想樂觀了,再加上科學規范的治療,使患者的病情穩定,或帶病延長了生命,并且保證了生活質量。
總結:通過上述的文組對血癌是什么,白血病的并發癥以及人們對癌癥的誤解等有關知識的具體的介紹,血癌到底是不是白血病,相信大家心里已經知曉。對于白血病,大家只要保持健康的心態,注意個人的衛生,小編詳細,一定會遠離白血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