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是現在很流行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能夠很好的講體內的寒氣逼出來,而且效果也是非常的好的。那么什么是冬病夏治呢,是不是所以人都適合冬病夏治的呢?夏季泡腳對我們有沒有幫助呢?夏季養生有哪些原則呢?帶著這些疑問和小編一起來閱讀本文吧。
什么是冬病夏治
導致我們生病的因素是非常的多的,同時因為寒邪引發的疾病,發病的時間基本上都在冬季,比如哮喘、慢性胃腸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關節痛等疾病,我們這時候就會把這些疾病稱之為“冬病”。
夏季人體內陽氣上升、經絡通達,寒邪內伏不發,此時采取積極治療措施,一方面能增強人體“正氣”,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陰寒之病邪,冬季不易發病或加重,我們稱之為“夏治”。對于虛寒性疾病,冬病夏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伏時令,調節機體效果好
冬為陰,夏為陽,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的具體運用。
因為虛寒性疾病通常都是在冬天的事情發作或者病情加重的,不過在夏天的時候會得到緩解甚至消失的。如果我們在如果夏季我們能夠在這些疾病相對緩解的時候,給予一些的治療和預防的話,是非常的有利于減少或減輕冬季的發病的病癥,這就是中醫上面講的“既發之時治其標,未發之時治其本”之治病原則的體現。其中常用的治療的方法有針刺、刮痧、艾灸、埋線、穴位、貼敷、拔罐、藥物內服等。
“夏季虛寒性疾病病情較穩定,針對‘虛’采用‘補’、針對‘寒’采用‘熱’的治療方法,如內服溫補藥物以扶助正氣,驅逐寒邪;外用穴位貼敷、針灸等方法溫通經絡、散寒祛邪,都可扶正祛邪、促進疾病好轉,以期收到‘治病求本’的療效。”廣東省針灸學會副秘書長、廣東省中醫院針灸科副主任醫師于濤表示。
他告訴新快報記者,古時候,冬病夏治是從“夏至”開始治療,現在主要是利用夏季中自然界和機體陽氣旺盛的三伏天(如12時-13時的太陽),此時正值自然界陰陽交替,更容易調節機體。
針灸效果勝于天灸
冬病夏治中,具有代表性的治療措施為三伏天的藥物穴位貼敷(即天灸療法,常采用具有溫通功效的中藥組方制成貼敷藥物,作用好比針灸),因其療效較好、操作簡便、費用低廉、無明顯副作用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代研究發現,藥物貼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藥物透過表皮細胞間隙并經皮膚本身的吸收作用,能進入人體血液循環而發揮明顯的藥理效應。另外,通過穴位刺激,神經反射激發機體的調節作用,能使機體產生抗體,提高免疫功能,增強體質。
那些有很長的發病歷史或者病情比較頑固的人可以增加貼敷的次數,貼敷的時間以我們自己能夠耐受為度,不一樣的體質以及不一樣的病癥選擇的穴位也是不一樣的。
“肺為嬌臟,易受寒侵”,“‘冬病’很多都是呼吸道疾病。目前省中醫院還推出了‘庚日灸’(三伏都屬于庚日,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為末伏),對應肺和大腸,對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但于濤也坦言,三伏天灸還是以保健功效為主,貴在堅持,一個療程一般為3年。第一年貼天灸可能沒啥特別感覺,但不一定沒效。三五年后大多數人都會有明顯的效果。
與三伏天灸相比,針灸的效果會更好更快,但有些市民怕痛,相對更接受三伏天灸。“針刺痛不痛,與操作者的手法是否嫻熟也有很大關系。如果能貼三伏天灸同時結合針灸治療,效果會更明顯。”于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