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例,好轉4例,治愈率90%;對照組治愈22例,好轉18例,治愈率55%。二者差異有高度統計意義(P<0.001)。肖達明等自擬清心導赤散加減治療患者30例,療效滿意。藥物組成:生地黃、滑石、板藍根各15克,金銀花、白鮮皮、苦參各10克,牡丹皮、竹葉、通草各6克,黃連5克,燈心草5扎,生甘草3克。每天1劑,水煎分2~3次服。若發熱甚者加生石膏、青天葵;口渴不欲飲、苔黃膩等濕熱癥狀明顯者加藿香、佩蘭、薏苡仁。
張民肅自擬解毒瀉心湯加減治療患者30例,方用黃連、竹葉各5克,黃芩、黃柏、梔子各10克,大青葉15克,滑石12克,苦參8克,生甘草3克。若發熱甚者加生石膏;口渴不欲飲、苔黃膩等濕熱癥狀明顯者加佩蘭、薏苡仁;大便干結者加生大黃。同時對照組26例采用病毒唑或新博林加維生素C口服,重癥患兒同時給予青霉素或先鋒霉素V靜脈滴注,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
此外,本病屬于溫病的范疇,若毒邪熾盛,或患者素體稟賦不足、素體偏亢,則在疾病的傳變過程中極易出現各種危重證候。若邪毒熾盛,內陷厥陰而見壯熱、神昏、抽搐者,宜送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等。
恢復期
由于前期病程中邪熱之毒耗傷陰液,而且口咽部的皰疹影響患者的進食,因此在疾病的后期患者以陰傷脾虛為主,癥見皰疹漸消,伴有身熱漸退、口渴、納差、舌紅少津、脈細數,治療宜健脾助運,生津養陰為主。
李向東使用陳皮6克、厚樸6克、蒼術6克、砂仁(后下)2克、神曲6克、麥門冬9克、蘆根9克。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100毫升,早晚分服,療效滿意。但是至目前為止,關于手足口病在恢復期的治療報道甚少,筆者認為手足口病患者在后期以陰液虧少、脾虛失運為主,沙參麥冬湯、四君子湯等方劑均可以作為恢復期調護方。
外治方法
除上述內治方法外,尚有不少醫生對患者皰疹采取外用藥物進行局部治療,尤其是當口唇、咽峽部發生皰疹時,患者疼痛拒食,局部外治更顯得尤為重要。
倪振華在內服藥治療的基礎上,輔以局部外治,在78例患者中對63例采用局部外治法。其中26例僅用西瓜霜合冰硼散吹敷口腔患處;另37例除口腔用藥外,對手足皰疹還用金黃散或青黛散撒布患處,對治療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宋阿冬采用舌瘡散治療口咽峽部的皰疹。方藥組成:生石膏10克、冰片1克、青黛3克、生蒲黃1克。上藥共研細末,先取金銀花20克、甘草10克,加開水100毫升浸泡,待冷后用消毒棉簽蘸此水清洗患處或含漱口腔,而后將以上藥末涂于患處,每日3~4次,治療后患者口腔皰疹明顯好轉,能進飲食。
中成藥治療
李桂花用穿琥寧靜脈點滴治療手足口病,其主要有效成分為脫水穿心蓮內酯琥珀酸半酯單鉀鹽,具有明顯的解熱、抗炎、促進腎上腺皮質功能及鎮靜作用,對病毒、細菌均有明顯的滅活作用,尤其對病毒感染療效顯著,臨床試驗證實其治療作用優于病毒唑。
牛靜等采用以黃芩、金銀花、大黃、梔子為主要成分的黃梔花口服液治療手足口病58例,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姚莉華等人用“金蓮清熱沖劑”治療小兒手足口病患者46例,同時外用“金喉健噴劑”加強清熱瀉火之力,直接作用在水皰上使之明顯消退,既經濟又方便,比用“阿昔洛韋片”療效顯著,縮短病程。清開靈注射液、爐甘石洗劑、金黃散中成藥等也逐漸用于臨床進行輔助治療。
陳紅娟等人研究證實:應用中藥穴位敷貼和激光照射治療兒童手足口病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總結:通過上述文章對中醫防治手足口病和手足口病的中藥治療法等相關知識的全面介紹,大家一定都明白中醫是如何防治手足口病的吧。如果你的家中也有寶寶,那么一定要做好預防手足口病的工作哦,避免寶寶被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