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手足口病 年年有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可引起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潰瘍,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并發癥。
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其中柯薩奇病毒A16型和腸道病毒71型常見。若EV71感染后,一般僅有輕度不適,多以發熱起病,一般在38℃左右,除皮疹外,部分患兒會出現咳嗽、嘔吐、咽痛等感冒樣癥狀。
手足口病重在預防
近期,全國各地的手足口病疫情呈上升趨勢。專家提醒,手足口病預防是關鍵,市民要注意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一旦發現孩子有發熱、出疹等表現,盡早到醫院就診。
據臨床專家介紹,手足口病多發生于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高。臨床癥狀一般輕微,主要表現為發熱,在手、足、口、臀、膝部出現丘疹、皰疹,可自愈,不留痂。少數重癥病例可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病人和隱性感染者均為傳染源,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家庭或托幼機構發現有發熱、皮疹的孩子后應立即去醫院就診,及時使用肥皂、施康消毒液對日常用品如玩具、尿布、桌椅等進行消毒,對奶具、餐具煮沸消毒。同時做好食堂、衛生間、教室等的消毒處理。患兒糞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劑或漂白粉消毒。
手足口病如無并發癥,預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內痊愈。在患病期間,家長應加強患兒的護理,作好口腔衛生。進食前后可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食物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無刺激性食物為宜。崔文成提醒市民,手足口病預防要做到“洗凈手、喝開水、吃熟食、勤通風、曬衣被”。
8種場合及時洗手
除了我們熟知的是飯前飯后及便前便后要洗手,衛生專家提醒,以下一些場合也需要注意洗手。
1、接觸別人之后。
2、做完大掃除、接觸錢幣之后。
3、戶外運動、作業、購物之后。
4、抱孩子、喂孩子之前。
5、在室外玩耍沾染了臟東西之后。
6、接觸動物、寵物之后。
7、佩戴隱形眼鏡之前。
8、接觸過公共物件,如電梯扶手、門柄、電梯按鈕、公共電話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