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細菌性痢疾
典型痢疾
典型病例起病急,發熱,體溫為低熱或高熱,腹瀉、大便每天10~30次,糞便帶黏液及膿血。有惡心,嘔吐,陣發性腹痛。腹部有輕壓痛。有時左下腹可觸及痙攣的乙狀結腸腸管。腸鳴音亢進。
便后有里急后重下墜感。患兒全身乏力,食欲減退。嬰幼兒有時可有高熱驚厥。多數急性痢疾患兒經合理治療,可于數天內逐漸減輕而痊愈,預后良好。年長兒童大便很快成形,嬰幼兒可持續數天稀便,這與嬰幼兒腸道功能恢復較慢有關。
慢性細菌性痢疾
病程超過2周稱遷延性痢疾,超過2個月則稱慢性痢疾。其發生原因,主要是因體質瘦弱、有營養不良、佝僂病或貧血等合并癥。或因這類病兒未得到合理治療所造成。
因病程日久,漸消瘦,糞便含大量黏液、不一定帶膿血,或黏液便與膿血便交替出現。糞便仍可培養出痢疾桿菌,但陽性率顯著低于急性痢疾。
慢性痢疾患兒如合并嚴重營養不良,往往容易發生一些危象。病兒可因發生電解質紊亂(低鈉、低鉀、低鈣),嚴重心肌損害而意外死亡。
八、小兒細菌性痢疾引起并發癥
1、急性菌痢患兒如嘔吐、腹瀉嚴重時,可并發水和電解質紊亂(脫水、酸中毒、低鉀、低鈉、低鈣等)。
2、慢性菌痢發生并發癥較多,主要是機體營養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所致。常見的有營養不良及營養不良性水腫,多種維生素與微量元素缺乏,表現為干燥性眼病、營養不良性貧血、佝僂病,嚴重者可出現腳氣病及壞血病。
九、小兒細菌性痢疾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細菌性痢疾以膿血便為其特征。但是僅憑膿血便診斷菌痢,誤診率可達30%左右。容易與以下腸炎相混淆:
1、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EIEC)腸炎 本病發病季節與病癥極似菌痢,也表現為發熱、腹瀉、膿血便,也發現有類似中毒型痢疾的表現。
2、空腸彎曲菌腸炎 本病發病季節與臨床經過也類似菌痢。多見于3歲以上小兒。癥狀表現發熱、腹瀉,先為稀便,以后可表現為膿血便,類似痢疾。
3、沙門菌腸炎: 以小嬰兒多見,糞便多樣化為其特點,開始為稀便,以后可表現為黏液、膿血便。易誤診為菌痢。
十、小兒細菌性痢疾應該做哪些檢查
1、血常規檢查 在急性時,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增高,慢性時常有輕度貧血。
2、糞便常規:外觀黏液便及膿血便,鏡下見較多紅、白細胞,以及吞噬細胞。
3、糞便培養:約70%以上可培養出致病菌。應在應用抗生素之前取糞便的膿血部分做培養。標本應新鮮。陽性者做藥物敏感試驗。
4、糞便細菌抗原檢測:采用熒光抗體染色法、免疫熒光表菌球法、乳膠凝集試驗,協同凝集試驗、PCR直接檢測法等,是具有快速、敏感、簡便的診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