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步步逼近,氣溫越來越高,中暑的現象也越來越多。那么如果中暑了應該怎么辦呢?快跟小編一起去看看中西醫都是用什么方法治療中暑的以及預防的方法又有哪些。
一、西醫
高熱導致的昏迷的患者,在入院的時候應該立即使用酒精擦浴、冰敷等積極物理降溫,配合氯丙嗪、異丙嗪藥物降溫。根據病情給予糖皮質激素、納絡酮、制酸劑(甲氰咪呱、奧美拉唑等)、止血劑(止血敏、立止血等)、能量合劑、腦細胞營養劑(如ATP、輔酶A、細胞色素C、胞二磷膽堿)等藥物;并予減輕腦水腫,補充水電解質,改善微循環,糾正休克,預防感染及對癥處理;中流量吸氧、留置胃管、導尿管,加強護理。
熱痙攣和熱衰竭患者應迅速轉移到陰涼通風處休息或靜臥。口服涼鹽水、清涼含鹽飲料。有周圍循環衰竭者應靜脈補給生理鹽水、葡萄糖溶液和氯化鉀。一般患者經治療后30分鐘到數小時內即可恢復。熱射病患者預后嚴重,死亡率達5%~30%,故應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1、物理降溫
為了使患者高溫迅速降低,可將患者浸浴在4℃水中,并按摩四肢皮膚,使皮膚血管擴張和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散熱。在物理降溫過程中必須隨時觀察和記錄肛溫,待肛溫降至38、5℃時,應即停止降溫,將患者轉移到室溫在25℃以下的環境中繼續密切觀察。如體溫有回升,可再浸入4℃水中或用涼水擦浴、淋浴,或在頭部、腋窩、腹股溝處放置冰袋,并用電扇吹風,加速散熱,防止體溫回升。老年、體弱和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不能耐受4℃浸浴,有些患者昏迷不深,浸入4℃水中可能發生肌肉抖動,反而增加產熱和加重心臟負擔,可應用其他物理降溫方法。
2、藥物降溫
氯丙嗪的藥理作用有調節體溫中樞功能、擴張血管、松弛肌肉和降低氧消耗,是協助物理降溫的常用藥物。劑量25~50mg加入500ml補液中靜脈滴注1~2小時。用藥過程中要觀察血壓,血壓下降時應減慢滴速或停藥,低血壓時應肌內注射重酒石酸間羥胺(阿拉明)、鹽酸去氧腎上腺素(新福林)或其他α受體興奮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