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一套染色體,絕大部分DNA序列是一樣的,但是有千分之一的差別,這千分之一的差別造成了個體間的遺傳差異,這也是同樣的藥物對不同個體療效不一樣、副作用也不一樣的原因。
他介紹,基因組學家正在研究適合中華民族不同人群的藥物和治療方法,使中國人看病吃藥能“量體裁衣”。
遺傳基因就是基因。
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
19世紀60年代,遺傳學家孟德爾就提出了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控制的觀點,但這僅僅是一種邏輯推理的產物。
20世紀初期,遺傳學家摩爾根通過果蠅的遺傳實驗,認識到基因存在于染色體上,并且在染色體上是呈線性排列,從而得出了染色體是基因載體的結論。
20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分子遺傳學的發展,尤其是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雙螺旋結構以后,人們進一步認識了基因的本質,即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斷。
研究結果還表明,每條染色體只含有1~2個DNA分子,每個DNA分子上有多個基因,每個基因含有成百上千個脫氧核苷酸。自從RNA病毒發現之后,基因的存在方式不僅僅只存在于DNA上,還存在于RNA上。
由于不同基因的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堿基序列)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就含有不同的遺傳信息。
1994年中科院曾邦哲提出系統遺傳學概念與原理,探討貓之為貓、虎之為虎的基因邏輯與語言,提出基因之間相互關系與基因組邏輯結構及其程序化表達的發生研究。
特點為基因有兩個特點,一是能忠實地復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基因能夠“突變”,突變絕大多數會導致疾病,另外的一小部分是非致病突變。
非致病突變給自然選擇帶來了原始材料,使生物可以在自然選擇中被選擇出適合自然的個體。
含特定遺傳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遺傳物質的小功能單位。
除某些病毒的基因由核糖核酸(RNA)構成以外,多數生物的基因由脫氧核糖核酸(DNA)構成,并在染色體上作線狀排列。基因一
基因的復制與表達詞通常指染色體基因。在真核生物中,由于染色體在細胞核內,所以又稱為核基因。
位于線粒體和葉綠體等細胞器中的基因則稱為染色體外基因、核外基因或細胞質基因,也可以分別稱為線粒體基因、質粒和葉綠體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