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冬病夏治這個詞,冬病夏治是我國古代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從字面上我們就不難理解,就是將冬天的病拿到夏天來治。那么冬病夏治具體有哪些獨特之處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看專家是怎么介紹的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廣東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冬病夏治
專家介紹說一般人體在冬季容易患上一些虛寒性的疾病,或者是在冬天的時候一些虛寒性的疾病會加重,但是在夏天的時候就會得到緩解與消失。
那么如果在夏季能夠在此類疾病相對處于緩解期的時候給予治療或預防措施,有利于減少或減輕冬季的病證,這正是中醫“既發之時治其標,未發之時治其本”之治病原則的體現。
夏季虛寒性疾病病情較穩定,針對“虛”采用“補”、針對“寒”采用“熱”的治療方法,如內服溫補藥物以扶助正氣,驅逐寒邪;采用穴位貼敷、穴位注射等外治方法溫通經絡、散寒祛邪,都可以達到扶正祛邪、促進疾病好轉,以期收到“治病求本”的療效。
其實冬病夏治的方式有很多種。一般可以通過一些中醫治療的方式進行調節。
如根據穴位的主治病證,在人體的特定穴位上進行藥物貼敷、藥物注射、艾灸、埋線、刮痧、拔罐,或內服藥物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治療措施為三伏天的藥物穴位貼敷(即天灸療法。
常采用具有溫通功效的中藥組方制成貼敷藥物),因其療效明顯、操作簡便、費用低廉、無明顯副作用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經歷代中醫學家的反復實踐發現,在夏季的三伏天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冬天容易發作或加重的疾病療效顯著,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稱,是一年中炎熱的時候,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為末伏。
根據具體的病證選用不同的穴位,分別于三伏天各敷一次。病史較長或病情較為頑固者可適當增加貼敷次數,貼敷時間以機體自我感覺可以耐受為度,但一般不超過24小時。
正常情況下穴位按摩會隨著不同體質和不同的病癥而有著不一樣的治療方法,應該配合辨證施治的中藥內服等治療措施,冬病夏治的療程好連續應用3~5年。
本期嘉賓介紹
男,中醫內科專家,主任醫師、教授,國醫泰斗秦伯未嫡傳弟子。王鳳岐先生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主任,衛生部中醫司教育處處長,世界針灸聯合會司庫、世界骨傷聯合會總監。
從事中醫藥事業及臨床50多年,曾負責組織全國中醫專家為國家領導人進行醫療保健,應邀在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加拿大、南美等地進行學術交流及講學,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并受聘于: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臺灣中醫師會會長顧問,香港中醫師公會顧問,南美醫師協會常務副會長,中智醫師聯合會總監,馬來西亞醫學保健協會副會長等職,是大陸第一個去臺灣訪問的中醫,在港臺中醫藥界享有極高的口碑。
冬病夏治三伏貼的作用
治療原理
(1)方藥作用:中藥穴位貼敷通過藥物的發散走竄,借助腧穴,透入肌膚,憑借諸穴部位對藥物進行吸收,
(2)經絡腧穴作用:經絡的傳導和調整,糾正臟腑陰陽的偏盛或偏衰,以達到驅邪和扶正強身的目的
(3)節氣作用:“熱在三伏”,在三伏天應用貼敷療法,機制體現“春夏養陽”,充實人體真元之氣,保持機體陰陽平衡,以其順應自然界的變化,獲得人與自然的統一。
治療作用
三伏天貼敷藥物經穴位由表入里,循經絡內達臟腑,以調節氣血陰陽,不僅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且還能調節機體免疫,增強機體抗病能力,起到“藥穴同療”的作用。比如三伏貼 配方中所用的白芥子、細辛、甘遂可溫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散結、開竅通絡,細辛還具免疫抑制作用,可使有過敏體質的患者,減少抗原抗體反應,降低過敏發作機率,也減輕過敏癥狀,姜汁則具散寒止咳的效用,所以綜合使用有助改善氣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