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醫(yī)減肥你了解多少呢?你到底需不需要減肥?什么樣的人適合中醫(yī)減肥?中醫(yī)減肥有什么禁忌嗎?下面隨小編一起大概了解一下吧!對于想減肥的你或許有幫助。
中醫(yī)減肥
中醫(yī)減肥主要是通過針灸相應穴位加之其它中醫(yī)常用的輔助治療手段實現減重,現代醫(yī)學認為單純性肥胖多伴有內分泌紊亂,各種激素,尤其是胰島素、性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瘦素等異常,可通過針灸來調理內分泌,使之趨于正常。利用中醫(yī)辯證施治的原理,從調整內分泌入手,通過針灸、點穴等綜合治療,對肥胖者的神經和內分泌功能進行調整。
肥胖概述
肥胖是指一定程度的明顯超重與脂肪層過厚,是體內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積聚過多而導致的一種狀態(tài)。由于食物攝入過多或機體代謝的改變而導致體內脂肪積聚過多造成體重過度增長并引起人體病理、生理改變或潛伏。評定標準:肥胖度=(實際體重-標準體重)÷標準體重×±100%。
肥胖分類
中醫(yī)對于肥胖的認識早有記載,發(fā)生原因多與“濕、痰、虛”有關。中醫(yī)根據成因把肥胖分為以下幾類:
1、腹型肥胖:因肝氣過剩引起,多伴有便秘及高血壓傾向。
2、虛胖:因腎功能太強或太弱引起,多伴有月經不調、手腳冰涼等癥狀。
3、脂肪型肥胖:因血氣過盛引起,容易引發(fā)心臟病。
4、病態(tài)肥胖:因血氣不足,脾臟陽氣太盛引起,產后肥胖、激素性肥胖屬于此類。
5、氣胖:因三焦經異常引起,屬精神壓力型肥胖。
對于這些類型的肥胖,中醫(yī)認為其根本原因是陰陽平衡失調,直接影響到人體體液的酸堿度及體內酶的存活度。而中醫(yī)則能夠由內而外的調整人體,從調節(jié)內分泌入手、對肝、脾、腎、心臟、肺及三焦等進行調節(jié),通過氣血津液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的統(tǒng)一,達到減肥的目的。同時,中藥無副作用,還能起到滋補和保健的作用。
中醫(yī)認為肥胖病多為本虛標實之癥。本虛以氣虛為主,若兼陰陽失調,可有陽虛或氣陰虛,病在脾、腎、肝、膽及心、肺,臨床以脾腎氣虛為主,肝膽疏泄失調亦可見。標實以膏脂、痰濁為主,常兼有水濕,亦不兼血淤、氣滯者。標本虛實之間,可有側重、錯雜。臨床應抓住重點,審證求因,精心遣藥,方能取得滿意療效。
計算公式
體重指數BMI=體重/身高的平方(國際單位kg/m) 理想體重(Kg)=(18.5~23.9)×身高的平方 (單位m) 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定下的標準,亞洲人的BMI(體重指標BodyMassIndex)若高于22.9便屬于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