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有點胖就能做減肥手術
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將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定義為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而將身體質量指數大于等于30、大于等于35分別定義為肥胖、重度肥胖。減肥手術只是幫助那些嚴重肥胖的人減輕體重并控制體重的。如果只是有點小豐滿或是正常體重追求骨感美,是不符合減肥手術的手術標準的。減肥手術的標準以什么為準呢?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推薦標準來說,就是你嚴格地遵循了飲食控制加運動的療法或是其他的醫學治療,可你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依然維持在高位40或之上(即男性要比標準體重高45.4Kg,女性則高出36.4Kg),或者BMI雖然在35與40之間,但有嚴重的肥胖相關的并發癥,比如肥胖導致的心臟疾病、糖尿病、睡眠呼吸暫停等,而且還要在18和65之間,才能采用減肥手術。
BMI標準把一大批人卡在了減肥手術室的門外,不過2011年2月16日之后,他們中的很大部分都能接受減肥手術了。因為FDA在這天擴大了可調節胃束帶術的手術范圍:那些BMI指數在30到34之間并且患有嚴重肥胖并發癥者,也可以讓醫生在自己的胃上扎上一條繃帶了。
以上是西方人減肥手術的標準,以前我國香港、臺灣等地區一直使用這一標準。但東西方人的體質畢竟還是有差異的。2000年及2001年兩項針對香港肥胖患者的研究表明,相同的BMI指數,中國人的體脂肪是高于白種人的。這也就是說,即使中國肥胖者的BMI指數達不到WHO嚴重肥胖的標準、夠不上NIH的減肥手術標準,但其患有肥胖相關疾病的風險仍然是很高的。因此,2004年亞太地區將BMI大于等于25、大于等于30定義為肥胖和重度肥胖。而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在對我國肥胖人數的數據進行分析后,建議我國肥胖的臨界值為BMI大于等于28。
2005年亞太減肥手術組(Asia-Pacific Bariatric Surgery Group)召開共識會議,推薦亞太地區人群的減肥手術標準為:BMI大于37或是大于32但患有糖尿病或其他兩種肥胖相關的并發癥。但我國現有的開展減肥手術的醫療機構,大部分采取的是BMI大于等于32或低于32但有肥胖并發癥即可手術的標準。這個標準跟亞太地區減肥手術標準相比,門檻有些偏低。對此,早引入腹腔鏡治療肥胖的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微創外科主任鄭成竹教授認為,我國的肥胖人群多是腹型肥胖(也稱蘋果型肥胖,就是脂肪都聚集在腹部而四肢并不胖),這種腹型肥胖導致的脂質過度堆積又是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而且腹型肥胖的人BMI指數可能并不高。因此,對我國的肥胖人群來說,BMI指數與肥胖并發病高危性并不完全對應,倒是腰圍應該成為我國的個性化肥胖指標。針對不同體質,手術標準也就需要做相應的調整,不能一味跟國際接軌。腰圍應成為我國的個性化肥胖指標。
知道了手術標準,算一算自己的BMI指數,如果不在此列,就不要湊這個熱鬧了。因為只有對符合標準的人來說,手術的風險及術后并發癥的危險才小于各種病理肥胖并發癥的危險的,因此,給他們做減肥手術是趨利避害。
切掉胃之后
先說說做完手術之后,那些極度令人向往的好處吧:
體重當然是減輕的。瑞典一項研究在對接受了減肥手術和未接受減肥手術的重度肥胖人群進行了兩年的隨訪,發現在重度肥胖人群中,減肥手術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其余方法對重度肥胖患者幾乎沒有作用。而在減肥手術中,胃繞道旁路手術的減重明顯,而可調節胃束帶術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