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6——飯前1小時飲水
此時適量飲水(100~150毫升),水能隨著血液循環補充到全身的組織細胞中,到進餐時,體內便能產生充足的消化液。因此,建議人們飯前1小時飲水,以利于消化。
要素7——控制飲水的溫度
溫度過高或過低的水都不適于飲用。燙水容易灼傷口腔、食管和胃黏膜,已被證實是導致上消化道癌癥的一個物理因素,而冰水則容易引發胃腸道痙攣。
適宜的水溫為:將水燒沸3分鐘,待自然冷卻至20~25℃。此時,水中的氣體減少,內聚力增大,與人體細胞的親和性增強。經常飲用這樣的水,所取得的效果佳。
要素8——不喝生水
未經有效措施處理的生水可能存在氯氣、細菌、蟲卵、殘留有機物質等,可對人體健康構成潛在的威脅,導致急性胃腸炎和部分傳染病。因此,不喝生水應成為人人遵守的飲水安全準則。
要素9——不喝陳水
在空氣中暴露4小時以上的白開水,很容易受到細菌和雜質的污染,水的生物活性可喪失70%以上。在室溫下存放3天的水,每升水可產生0.914毫克亞硝酸鹽。常喝這樣的陳水,不僅能使血液喪失輸氧能力,還存在潛在的致癌風險。水垢是以碳酸鈣為主的多種重金屬(包括鎘、鉛、砷等)和鹽類的混合物,這些物質對身體有害。所以,應設法對水壺進行除垢,并及時倒掉瓶底的水。
要素10——不喝反復煮沸的水
沸騰了很長時間的水,以及在電熱水器中反復煮沸的水,被人們稱為“千滾水”。這種水中的硝酸鹽可轉變為亞硝酸鹽,水中的重金屬含量也會增高。長期飲用這種水,不僅會干擾胃腸功能,引起腹瀉、腹脹,還存在潛在的致癌風險。
飲水也要講平衡
飲水也一樣要講究平衡,過多、過少都對身體會產生影響。比如當體內缺水量占到身體體重的1%時,會感到口渴,同時會影響體溫調節功能;占到2%時,會產生壓抑感、食欲減低;而占3%以上時,可能引起注意力不集中、頭痛、煩躁,甚至暈厥。
而飲水也不是越多越好。正常情況下,人體腎臟每天多只可過濾15~20L血液,如果水攝入量超過腎臟排出能力時,可引起體內水過多或者水中毒(多見于腎臟、肝臟疾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患者)。
總結:喝水也是一門學問,你如果喝對水,那你的身體就會很健康,皮膚也會變好,但是如果你喝水少,則會引發一系列的疾病糾纏,因此大家日常一定要小心謹慎,照著以上說的方法去正確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