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動脈硬化的“罪魁禍首”是誰嗎?你知道動脈硬化的癥狀有哪些?日常怎么預防動脈硬化?如果這些你都不知道,那就請看這一期的萬家燈火視頻,由賈海忠老師全程為你講解關于動脈硬化的相關信息!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高血壓
高血壓狀態時,由于血液對血管壁的內側壓力增加,容易造成血管內膜挫傷,促使血漿脂質滲入血管內膜細胞,形成動脈粥樣硬化。長期血壓升高可以引起動脈血管壁增厚、硬化,順應性降低,僵硬度增加,終導致嚴重的心、腦、腎并發癥,是腦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經研究表明,高血壓病人患動脈粥樣硬化是正常人的4倍。
高血脂
也是該病的發病因素之一 ,如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LDL)或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尤其是它的亞組分Ⅱ(HDLⅡ)減低,均易發病。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動脈硬化的發病率也明顯升高,過多的糖類囤積在體內,致使大量胰島素分泌,從而加重胰臟的負擔,長期下去造成胰島素分泌不足,貯存脂肪大量分解,導致游離脂肪酸堆積在血管壁上,造成動脈粥樣硬化。
年齡與性別
本病多發生在40多歲以上的中年人,西方國家約比我國提早10歲,隨著年齡的增加,發病率和死亡率也相應增加。本病男性多見,男女比例為2∶1,女性患病多在絕經期后,此時雌激素減少,血高密度脂蛋白(HDL)也減少,迨至70歲以后甚至比男性發病多。
其他
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原因還包括不良的飲食及嗜好,如常攝入較高熱量的飲食、較多的動物性脂肪、膽固醇、糖和鹽均易患本病。西方飲食方式是致病的一個重要因素。吸煙者與不吸煙者相比,動脈硬化的發病率前者顯著增高,且與每日的吸煙支數成正比。另外,某些微量元素如鉻、錳、鋅、釩、硒的攝入量減少和鉛、鎘、鈷的攝入量增加,也易患本病。
動脈硬化的預防
合理用藥,科學運動
高血壓患者要按時服用藥物,不能擅自突然停藥,用降壓藥物使血壓降至理想水平后,應繼續用維持量,以保持血壓相對穩定。要合理安排運動量,根據年齡和血壓水平選擇適宜的運動方式,可選擇步行、慢跑、太極拳、氣功等,運動強度因人而異,常用的運動強度指標為運動時大心率達到170減去年齡,運動頻率一般每周3~5次,每次持續30~60 min。
避免肥胖,控制體重
少吃肥肉、動物內臟,少吃甜食等高脂肪、高糖食品,飲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及大豆制品。
糖尿病患者要增加對疾病的認識,控制總熱量 當因飲食控制而出現易饑的感覺時,可增加蔬菜、豆制品等副食。忌吃油炸、油煎食物。少食動物內臟、蟹黃、蝦子、魚子等含膽固醇高的食物。限制飲酒,過量飲酒可引起心率失常,血壓升高,血小板凝集性增加,腦血管痙攣,腦血液量下降,進而導致腦血栓和腦出血的發生。
控制食鹽
過量攝入食鹽可使血液中的血小板凝集亢進,增加腦血栓形成的危險,食鹽每天以不超過6 g為宜。
戒煙
長期吸煙可使人體小動脈處于痙攣狀態,引起高血壓,煙中的一氧化碳會造成血管壁內皮細胞缺氧,促進動脈硬化。
1、頭暈頭痛
動脈硬化早期,患者會感覺頭暈頭痛,并且多在額部枕部鈍痛。在體位變動時出現或原有頭暈頭痛癥狀加重。有時感覺走路不穩。如基底動脈硬化時可有眩暈、眼球震顫、惡心、面部肌肉麻痹感。有的并有吞咽困難。
2、記憶力減退
患上動脈硬化后,患者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腦力勞動能力降低,感到工作和學習都吃力。記憶力減退還表現為遇事忘得快、往事記得清楚,但記憶力缺損不明顯。
3、早期睡眠障礙
動脈硬化的早期表現還有入睡難,多夢、易驚醒。
4、情緒行為改變
動脈硬化患者會表現出自制力降低,易傷感,有時情緒低落,有時高興、易激動。有的煩躁不安、多疑、恐慌、處事寡斷。有的出現欣快癥,強行嬉笑。這種精神癥狀常引起家庭不和。早期動脈硬化精神癥狀時輕時重,各人表現不一,交替出現,常被誤診為“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綜合征”。
本期嘉賓介紹
賈海忠
北京中日友好醫院主任醫師,醫學博士。長期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在中西醫結合理論和臨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果。尤其在中醫智能化、數字化方面有著杰出的貢獻(慈方數字名醫服務系統的研制),對中醫發展和推廣有著非常重大的作用。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江蘇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