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天氣濕潤,陰雨連綿,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輕易受到濕邪的困擾而出現困乏、無精打采等癥狀。所以春季養生的重要一點是如何祛濕,下面一起來看看中醫怎么建議的。
祛“內濕”,防“外濕”
前幾日“回南天”乍然一現,隨后冷空氣伴隨著陰雨“殺到”,而這幾天溫度又回升。這種冷暖寒濕的變化可以說把春天天氣無常的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嶺南地區,春季的氣候特點是偏于濕。一方面是內濕,而另一方面則是外濕。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余梅香解釋,內濕多因飲食不節制,或在冬季時吃多了肥甘厚膩的食物,讓體內濕氣內侵脾陽以至失運。而外濕是由于春季雨水較多和回南天等外界的濕氣過多,容易讓濕邪入侵。內外因相互影響,容易引發疾病。
中醫認為,“濕邪”是“六淫”之一。當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濕氣就容易入侵而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在初春既要做好保暖,防止外界陰冷的刺激和寒氣的入侵。也要注重祛濕健脾,將身體里面的濕邪驅走,讓脾胃順利運轉起來。專家建議,春天的飲食中可以加入茯苓、淮山、薏米等食材,有健脾養胃的功效。還可以將切成薄片的黨參用開水浸泡代茶飲,有益氣補血、生津止渴、和胃健脾的功效。
輕重濕癥,祛濕有側重
在春季這個多雨偏濕的季節,本身體質偏弱偏濕的人更容易受到濕邪的侵襲。應加強祛濕工作。此外,中醫認為“肥者多濕”,肥胖者往往也是濕癥的高發人群。但余梅香強調,祛濕也要對癥,并非每個人都需要祛濕。一般來說,身體有“濕”會引起食欲不振、腹滿腹脹等消化功能癥狀;同時精神上可能會出現萎靡、嗜睡、易怒、煩躁等狀態;而身體、四肢會感覺較為沉重等一系列“濕濁內盛”的表現。如果長時間得不到改善,建議到正規醫院找醫生診治調理。
若只出現輕度不適的人群,屬于輕度濕癥,并不建議藥物調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飲食和運動進行調節。飲食方面需多吃清淡食物,盡量避免油膩、煎炸、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同時不要吃得過飽而傷脾胃。在陽光較好的日子,可以多到戶外走走,有助于驅散體內的濕氣,提高身體抵抗力,維護自身的正氣。專家提醒,春天天氣多變,外出好帶夠衣服,注意把防寒保暖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