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邁著輕盈的腳步來臨了,在這個萬物生長的季節,我們也要做好預防疾病的準備,很多人都會選擇“春捂”,但是“春捂”怎么“捂”?“捂”到什么程度?快看看下文的解析吧。
春季養生 符合養生之道
民間常說的“春捂秋凍”是具有一定科學道理的,符合中醫的養生之道。所謂“春捂”的含意就是說在立春以后,不要著急忙慌地脫掉厚厚的冬裝換上輕盈薄透的春裝。人體經過寒冬之后,在冬天厚衣服的保護下,血管處于收縮狀態,整個血液循環相對緩慢,
抗病的能力也相對較弱,因此在早春記得千萬不要匆忙脫衣,而應根據天氣的變化,一件一件地減。此外,冬天蓋的被褥也不應馬上換成春天的薄被子,而應符合“春捂”的養生之道。并且現在氣溫還并沒有明顯回升,所以,大家要健康地“春捂”。
注重“下厚上薄”
“春捂”并非是全身上下捂得嚴嚴實實。
中醫學理論認為,人體的頭部及上半身位置屬陽,對風寒之邪的抵御能力較強,不需要作為“捂”的重點。而下半身位置屬陰,對風寒的抵御能力較差,也就成為捂的重點,尤其是人的雙腳更應捂。
因此,“春捂”應重點做好雙腳和腿部保暖,厚褲和厚襪不可過早減去,并常用熱水燙腳,睡覺時下半身蓋厚一點。“春捂”要“下厚上薄”還因為寒氣大都是由下而上侵入體內,尤其是愛美女性,
不要過早地換上輕薄的裙裝,否則裸露的腳趾、踝關節、膝關節易感到下肢酸脹、沉重、關節僵直、走路酸痛等,嚴重的還可致關節病、心血管疾病和各種婦科病等。
“捂不捂”看氣溫
春天的氣溫,前一天還是春風和煦、春暖花開,剎那間則可能寒流涌動,“花開又被風吹落”,讓你回味冬日的肅殺。面對“孩兒臉”似的春天,你得隨天氣變化加減衣服。
現在認為,日夜溫差大于8℃是該捂的信號。研究表明,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來說,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
另外,“捂”著的衣衫隨著氣溫回升總要減下來。而減得太快,就可能出現“一向單衫耐得凍,乍脫棉衣凍成病”。醫學家發現,氣溫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氣溫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體弱者才能適應。減得過快有可能凍出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