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喜歡吃的食物,那么,你是喜歡吃肉類食物還是喜歡吃水果蔬菜呢?這背后有什么原因或因素么?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下面的文章,也許你就知道了。
性別之分在生物界比比皆是,然而食物也有男女之分嗎?
賓夕法尼亞大學保爾·羅森(Paul Rozin)教授用一系列定量研究證實了食物與性別隱喻間聯系的存在。基于對文學、風俗等人文社會現象的觀察,他們用語言學、人類學、心理學的方法直接或間接地測量了態度或信念系統的相關成分,為“肉是男性的象征,是具有男性色彩的食物”這一假設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其實,人類學家們早已在某些文化中發現了與性有關的隱喻關系。赫斯曼(1974)發現頭發在印度具有性意義——女性撫摸男性頭發被視為親密舉動,而兄弟姐妹觸摸頭發被視為亂倫。梅格斯 (1984) 發現對于巴布亞新幾內亞人來說,柔軟的紅色果子是女性符號。
在具有性別意義的事物中,人類社會的一種重要商品——肉——頗受研究者的關注。據統計,一個美國人一年要消耗195磅的肉,其中男人平均比女人消耗得更多。肉不僅提供生理上的基本能量和營養,更重要的是受到人們心理上的喜愛。這暗示了肉有超越生理需求的意義。有研究者認為,肉承載的意義還可以從人類的進化過程說起:在捕捉、殺戮和分享肉的過程中,作為狩獵活動的獲得品,肉往往落入男性的世界。在“戰果”分配時,作為一種稀缺資源,肉也代表著力量和權力。另外,在以男性為中心的父系社會里,為了獲取強健的身體力量,肉被看作的“適合男性的食物”。作為理想的營養來源,肉(更具體而言是肌肉而不是內臟)甚至常常只供男性食用。
肉與男性的隱喻聯系引起了不少社會科學學者的關注,其中精彩的闡述來自卡羅·亞當斯。基于女性主義視角,她認為性別統治決定我們如何看待食物,因此在父系社會,肉便被賦予了男子氣概。另外,她提出相較于肌肉,奶、蛋這些由雌性生產的食物是雌性蛋白,具有“女性意義”。
基于以上的理論模型和假設,為了驗證肉與性別隱喻之間的聯系,羅森和同事進行了以下六項研究。
內隱性聯想測驗
相比于傳統問卷對外顯態度的測量,內隱性測驗能探究人類認知深處的隱喻性聯系。目標詞匯被分為四組,分別是具體的肉、蔬菜的名稱、典型的男、女姓名。隨機呈現目標詞匯后,被試將目標詞匯歸入兩個類別(肉或男性為一組,蔬菜或女性為一組)中的一個;更改類別(肉與女性為一組,蔬菜與男性為一組),計量兩次配對所用的反應時間。結果表明,肉與男性、蔬菜與女性的配對的反應時間比第二組配對的反應時間更短,這表明肉與男性、蔬菜與女性的聯系比肉與女性、蔬菜與男性的聯系更強,從而支持了肉與男性的內隱性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