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好需要常按7大穴 ·按摩身體9個穴位補足氣血 ·10個穴位按摩幫女人潤腸通便
減緩偏頭痛:突發偏頭痛時,可以用自己的兩個中指重力按壓雙側風池穴,一邊按一邊揉,連續按壓3分鐘,再配合按壓患側的太陽穴3分鐘、合谷穴1分鐘,偏頭痛的癥狀即可緩解。
治療眩暈:頸動脈供血不足常會導致頭暈頭漲、惡心欲吐、耳如蟬鳴、不敢睜眼等,頭部側轉活動時癥狀更為嚴重。這種情況也可以用指壓自己治療。指壓雙側風池穴3分鐘,然后再按壓頭頂部的百會穴3分鐘,即可減輕頭暈癥狀。
取穴與按摩
采用正坐或俯臥、俯伏的取穴姿勢,以方便準確取穴并能順利實施相應的養生按摩手法。風池穴位于后頸部,后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于耳垂齊平。(或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即是。)
如何做好中醫養生
注意一:節飲食
脾胃為后天之本,飲食不節,傷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內經》對飲食不節的危害,有“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多食鹽,則脈凝泣變色,多食苦,則皮枯而毛衰……”等多處論述。孫思邈對飲食宜忌的論述更全面、更科學,除“食不可過飽,務令簡少”,“常宜溫食”,“常宜輕清甜淡之物”等常識外,還對飲食方法、飲食衛生重筆描寫,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語”,“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陳臭物,勿飲濁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這對避免損傷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預防傳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注意二:常運動
人是有機的整體,常運動會使精力充沛,身體健壯。早在漢代,華佗就倡導鍛煉強身以防病。他指出:“人體欲得勞動,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體欲常勞,但勿多極”,提醒人們經常活動筋骨以祛病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