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可以說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除了具有強身健體的作用還能提高近戰搏擊能力,同時太極養生功效越來越被大家所熟知,那么你知道陳式83式動作技巧有哪些么?不清楚的話就趕緊來看看吧!
馬虹陳式太極拳83式
高探馬
(1)右腳跟進半步,前腳掌落地;左掌微外旋,右掌自下向后平舉,高與肩平,掌心轉向上;眼向前平視。
(2)重心后移,踏實右腳,上體微向右再向左轉,左稍向前墊步,前腳掌著地,成左虛步;左掌下落收至腰前,掌指向前,掌心向上,右掌卷收經耳旁向前推出,掌心斜向前,掌抬高與眼平;眼看右掌。
要點:跟步、坐腿和墊步時,腰部都要自然地微微左右轉動,防止俯身、凸臀和高低起伏。
左右分腳
1.重心仍全部在右腿,右腿漸下蹲,左腳稍提起,身體微左轉(面向東北)。同時,右掌隨勢向右往里弧形抹轉,左掌弧形向左前抹。眼神關顧右掌右抹。
2.左腳向左前斜角(東北)邁步,先以腳跟輕著地,繼而重心漸移向左腿,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體右轉(面向東南)。同時,左掌自左向前、向右經右臂下側向里抹轉近一個圓圈,左臂弧形環屈,左掌橫置于右肘旁,高與右胸齊,掌心斜朝里上;右掌自右向里、向左經左臂上側向前抹一平圓,即向右前斜方(東南)切線探出,坐腕,掌心斜朝左前,指尖斜朝上。眼神關顧右掌抹轉探出。
3.重心漸全部移于右腿,上體右轉(向東南方向),左腳隨勢向前屈膝提起。同時,右掌微向前方上移,高不過肩,掌心朝里;左掌外旋,自左向下(低不過臍)弧形抄至右掌外側,掌心翻朝里,兩手交叉,右掌在里,左掌在外。眼向前平視,關顧兩掌交叉。
4.右腿漸起立(膝仍微屈),身體方向不變,左腳向左前斜方(東北)分出,腳面自然繃平,高與胯齊。同時,兩掌邊內旋邊向左右分開,先微向上,高不過眉,然后微弧形落沉,至腕與肩平,掌心俱斜朝外,沉肩垂肘坐腕,指尖朝上。眼神關顧左掌分出,并隨左掌向前平視。
轉身蹬腳
1.左腳漸落下,左膝微提,虛懸于右腳前,以右足跟為軸,腰身輕靈地向左后轉,右胯根松沉,右膝微屈,身略下蹲,左腿微里合。同時,兩臂外旋,兩掌向里、向胸前交叉合攏,左掌在外,兩掌心朝里。眼隨轉體平視轉移,向正西方平視。
2.左腳以足跟慢慢向左蹬出,足尖朝上;右腿隨左腳蹬出漸漸起立,膝關節仍適度彎曲。同時,兩掌內旋,向左右分開,腕與肩平,掌緣皆朝外,坐腕、掌指上揚。眼關顧左掌分出,并通過左掌向前平視。
練習太極拳要求情神貫注、意守丹田、不存雜念,即要用意不用力和心靜。這種意識和身體鍛煉相結合的方法,都是在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提高的情況下完成的,它使大腦皮質形成一個特殊興奮灶,而其它區域則處于抑制狀態。這樣就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可以打破疾病的病理興奮灶,修復和改善高級神經中樞的功能,從而使內臟器官的病患也獲得修復和改善。
從動作上來講也是如此。練習太極拳時,動作需要“完整一氣”、由眼神到上肢、軀干、下肢,上下照顧毫不散亂,前后連貫綿綿不斷,同時由于動作的某些部分比較復雜,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因此需要大腦在緊張的活動下完成,這也間接地對中樞神經系統起著系統緊張度,活躍了其它系統與器官的機能活動,加強了大腦方面的調節作用。太極拳動作緩慢而柔和,既能增加腦動脈內的血流量和供養量,又能加速腦內有害物質的吸收和排出,這能有效地改善腦神經細胞的營養。太極拳的動作往往要求左右手同時往不同的方向運動,且動作也不相同,這就能發展左右大腦半球的協調性增強。練習太極拳中左手運動也較多,還能收到開發右腦的作用。
練太極拳時呼吸較深,可對植物神經系統的機能發生影響,從而可使植物性神經系統活動紊亂得到調整和改善。所以,太極拳對高血壓病、潰瘍病、腦震蕩、腦溢血后遺癥、神經性腹瀉等病有治療作用。
太極拳是運用陰陽原理的極佳典范,每個動作都包含陰陽之變化。
虛與實、動與靜、表與里、開與合、進與退、收與放、左與右、剛與柔、正與隅,相輔相成。又增強了整體觀念,要求身心合一,松靜無為,內外上下一致,以意領氣,氣隨意行,意到氣到。因此練習太極拳能調整陰陽,疏通經絡,達到保健的作用。
太極拳是一種很有興趣的運動,經常練習的人都有這樣一種感覺:
練習套路后,周身感覺舒適,精神煥發;練習推手后,周身感覺活潑,反應靈敏。這都是練拳的人情緒提高與興趣濃厚的證明。情緒的提高在生理上是有重要的意義的。“情緒”提高,可以使各種生理機制活躍起來。許多試驗都證明,做一種運動時;在用體力之前,僅僅是精神的影響就可以使血液化學、血液的動力過程、氣體代謝等發生改變。對患某些慢性病的人來講,“情緒”的提高,更為重要。它不僅可以活躍各種生理機制,同時能夠使病人脫離病態心理。這對治療功效來講很重要。以上例子都充分說明,練習太極拳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著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