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隨著太極拳強身健體作用逐漸得到認可,練習太極拳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是練習太極拳也很容易出現各種誤區,你知道有哪些誤區嗎?不清楚的話就跟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國傳統太極拳術,是中國傳統武術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太極拳術以其高超繁雜、奧妙無窮的技擊技術和深奧的哲學內涵名揚天下,歷代不乏高人,但是在如今,在人們對太極拳的認識上卻存在著很多的誤區,使廣大的太極拳愛好者空耗精力之苦。
下盤練習錯誤
下盤鍛煉思想錯誤,大多太極拳修練者,都沒有一個針對性的下盤訓練課程,加上過分的.超前的講究邁步如貓行,造成行拳患得患失,造成不自覺的腿部緊張,氣不達下盤,如無根之樹,那還有勁克敵。過分講究松柔,把武功變成養氣功,一個拳架運行未完,害怕不松,氣不達梢。拳經:先求開展。為的就是把肢體放開,自然而然。
太極拳打這么慢只能健身,不能對敵,不能防身
時下不少人一學太極就說:只求健健身而已,或懷疑練太極拳這么慢,能用于防身嗎?等等。導致這一錯誤觀念的根本原因在于絕大多數人(包括一些練拳者)對太極拳的本質和科學性認識不清,甚至可以說,“太極拳的本質”幾乎到了被徹底否定的尷尬境地,即一方面大家非常鐘愛太極拳,而另一方面卻是大多數人抓不住太極拳的本質,以當今社會上空前流行的“太極操”、“太極舞”為明證。
我們應該知道,太極拳是中國武術中內家拳的一種,它首先是一種拳術,真正科學意義上的太極拳是一門融哲學、心理學、生理學、力學、美學等為一體,并注重“以慢求快”,“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技擊藝術,它是以研究人與人搏斗中的“攻防”方法為目的的。
只有認清了太極拳的本質,才有利于其自身的進步和發展;只有在研習太極拳“攻防”含義中才能領悟并掌握太極拳的動作、要領及練拳正確與否的“標準”,才能真正“打好太極拳”,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健身效果(一般來說,“太極操”等的健身效果也有,但僅為百分之一);也只有在千變萬化、精彩紛呈的兩人攻防對練中(如太極推手),才有可能激發年輕人追求太極拳的興趣,“太極真功”方能后繼有人!
太極拳一定要“體用結合”即拳架為體,推手為用,應大膽嘗試、改革太極拳的評價體系即總分由拳架30%和推手占70%兩部分組成,并創編一些既有觀賞性又讓人們易懂、易學的(標準化)太極推手比賽動作、規則。
可以肯定,長期以來,由于對武術的本質把握不夠,導致過于注重套路的觀賞性——“花拳繡腿”,而忽略了武術技擊本質的現實性,嚴重制約了武術的推廣,尤其是在青少年中的普及。我們期待太極拳本質的大討論及太極拳評價體系的改革能打破這一僵局,因為太極推手這一對抗性項目符合現代體育精神,比散打、拳擊、柔道、跆拳道等危險性小很多,且更具實用性、趣味性和觀賞性,故這一極其優秀、獨特的技擊訓練法值得大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