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練習太極拳認為“練太極拳就是不使勁,不用力”,一味地求“松”,追求“大松大柔”,但就是不知道松是為了什么,結果練了一輩子,練成了那種“稀松太極拳”,根本就不能夠用于實戰,實在是可悲呀!其實練習太極拳放松是正確的,放松是為了能使身體的氣血流通,氣血流通了就能達到“力自沉重”的效果,有功夫的太極拳練習者,其手臂就是不用力也非常沉重,就是這個道理,太極拳的原理是有哲學基礎的,有“松”則必然有“緊”,有“柔”則必然有“剛”,正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還有的人讀了幾本太極拳的書,就以為懂得了太極拳的道理,還沒有達到“松”,就開始追求“空”。其結果是練習日久,除了動作熟練些外,身上的功夫“空空如也”。
第六個誤區:關于呼吸方式的誤區
有的人以為練習太極拳只要始終保持自然呼吸就可以了,其實大錯特錯矣!殊不知太極拳功夫是分層次的,初練者采取自然呼吸是合理的,但是當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堅持自然呼吸就是錯的,練習太極拳就象學生讀書一樣,怎么可能總是使用同一級教材呢?初練是采取自然呼吸的,練習日久后,功夫長進了,肺活量大大增加,就要和動作的蓄發、開合協調起來,蓄時吸氣,發時呼氣,小腹的起伏是逆式的,即吸氣時收縮,呼氣時鼓起,因此稱為“逆腹式呼吸”,隨著功夫的長進及內功修煉的進步,日久后,達到“呼吸通靈”,同時丹田內產生一個“丹球”,這個“丹球”隨著意念和動作轉動的,有人稱為“丹田內轉”。
第七個誤區:太極拳就是圓弧運動
太極拳不是那樣簡單的,太極拳的動作包含了許多小轉折的動作,許多細膩的技術就包含在里面,人體有許多關節,在太極拳的動作里,身體的關節部位都要根據需要而轉圈。大圈套著小圈,高度協調,此即所謂“亂環法”,不懂這個,在實戰中就不能夠柔化對方的力,那就把太極拳練成了“太極操”,苦練一生也是枉然。掌握了亂環法就能把對方的力量化解于無形之中。
第八個誤區:曲解王宗岳《太極拳論》中的“雙重之病”
把雙重(zhong)解釋為重(chong 音:蟲),殊不知“雙重”(zhong )與“偏沉”是對應關系。還有的當今太極拳名家,在其文章當中解釋的頭頭是道、洋洋灑灑,長篇大論,可是觀其表演的太極拳拳架仍然是徹頭徹尾的雙重架子!其實雙重之病是很簡單的,人的身體部分結構是對稱的,練習太極拳陰陽不分就是雙重,分出陰陽就必然是一邊偏沉另一邊就偏輕,所以說偏輕不是病。“雙重則滯,偏沉則靈”,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何也?乃雙重之病未悟耳!可見避免雙重之病是練習太極拳至關重要的。避免雙重之病不能停留在口頭和文字中,要體現在所練習的太極拳拳架當中。
第九個誤區:內家拳講究以靜制動,后發制人,并不講究氣勢。
此大錯矣!內家拳長于以靜制動、后發制人不假,但是亦能先發制人,以動制靜,既有行云流水的文架,也有猶如山崩地裂、天塌海傾、動靜相兼、快慢相間、剛柔相濟的武架。而武架太極拳是很講究氣勢的,一露眼神,恰欲懾敵魂魄,奪神亂志,過去常說高手比武,雙方目光一對,打個照面,勝負已定,就在此也。你看公園里面那些只求健身而每天軟綿綿地練太極操者,想有氣勢,能嗎?
第十個誤區:某名家著書,某某善柔化,某某善剛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