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以上學、正、理、順四個階段拳架上的練習,整套拳已達到一定水平,即練起拳來能夠做到一動則周身全動,一靜則全體皆靜,意念一到,身、手、步皆到。內氣貫注,力達梢節(jié),每招每式掌握得恰到好處。 這時就可以進入拆架子階段,拆架子是在拳架工整大方,姿勢標準規(guī)范,功底扎實穩(wěn)健的基礎上將每個姿勢動作拆開來進行剖析,也就是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道所以然。即要了解每個動作的意圖,知道每個拳勢的攻防含義和它在不同情況下的變化,還要知道每個用法的破解。實際上就是從技擊角度去分析太極拳的實用價值,使自己對太極拳有一個更深一層的了解,包括要進行太極推手和太極散手的訓練。 這個時期在對每個動作的用法有所了解后,就要開始進行對抗性的訓練,先進行太極推手的訓練,在推手中互相喂勁,互相拆招,使自己能真正掌握在拆拳時所學的東西。而后要將一些主要用法抽出來進行單式訓練,從而提高自己的實戰(zhàn)技擊水平。后能因勢利導,避實擊虛,隨機應變地制服對方。
六、定架子(拳架定位,久練自成)
通過以上一步步地訓練,已較為系統(tǒng)、規(guī)范地掌握了太極拳架,后進入將拳架定型的定架子階段。 這個時期是將各個階段訓練所掌握的東西進行規(guī)范,每個姿勢的標準動作在腦海中形成概念,使整套拳架在演練中能夠按照陳式太極拳的要求,不加思索地完成。將意念、呼吸、動作三者密切結合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基本上掌握了陳式太極拳內外要求和運動規(guī)律將拳架基本定型。這時就有了自我糾正動作的能力,在練習過程中有不順之處,就可根據拳論:有不得機,不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致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的提導方針,將腰腿做以調整,使之順隨自然。定架后要下大功夫苦練來增長自己的功力,并且要增加一些輔助練習,如抖大桿子、單式發(fā)勁,及一些器械練習,還要多進行對抗性推手練習,來檢驗拳架、內勁和發(fā)勁,以及化勁的質量。
由以前練習只注意外三合深入到內三合,即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后做到周身處處相合。逐漸使自己形成: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間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合之的鞏固運動體系。通過持之以恒地刻苦練習,久之則自會成功。
一、練太極拳要注意的是“松靜自然”四字
(一)入門注意基本功練習
太極拳運動之所謂“輕”、“松”、“靜”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這要有深刻理解。實質練習起來是要使足下“穩(wěn)重”,手上“輕柔”,“松緊交替”,“靜中觸動,動猶靜”。初入門學習先要做到步型準確,步法有度,下肢有勁。要經常做前進、后退的步法練習使之正確定型。“弓”、“坐”為步法的基礎,同時可藉以加強下肢力量,步履有根,功夫才顯得扎實,這是“舒松自然”的根本,如建高樓必先打人深層的基礎。
同時要注意自然的“含胸拔背”,“臂成弧形”。運動過程中,任何時候肩、肘關節(jié)都是放松的,只是屈伸開合的傳動關節(jié),而不應有主動的運動。注意到這點就可以避免“聳肩抬肘”的毛病。
(二)要注意提頂斂臀、寬胸虛腋
讀者只要注意一下你身邊練太極拳的人或在比賽場上多留意一下,都會發(fā)現練習者常會在做定勢時姿式不錯,一旦提足上步,身形就變。比如兩個“野馬分鬃”,或者兩個“摟膝拗步”之間的上步動作“丁步抱球”,上體就會躬前,臀部后揚,足下不穩(wěn)。這就是因為他不曾理解“弓”、“坐”的重要性,不懂得提頂斂臀,或者根本沒有掌握住弓腿、坐腿的要領。
(三)要強調“心為令”的練法
學或練都要用“心”,用“心”則能致“靜”--不是氣功練習時閉目垂簾的靜,而是不慌不忙專注一方,淡定嫻靜的靜。“心”是“心思”,是思想,練拳也要思想領先,由“心”發(fā)出號令去做動作,每動都有其一定的意識表現,一定的內涵,不是為劃弧而劃弧。
“弧”的軌跡如何走?高低、長短、闊窄都要有一定的法度,眼的視向與其緊密配合。“眼為心之苗”,所以練拳切不可目光呆滯、低頭望地或茫然不知所措。左顧右盼要得其所,也不要故作精神,形形翼翼,完全違反“松靜自然”的總原則。“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神宜內斂”與“提起精神”二者并無矛盾,都是要領,通過反復練習捉摸,自然理解了,所謂“拳打千遍其義自見”。
二、太極拳運動的主要特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