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除了具有強身健體的作用還能提高近戰搏擊能力,那么你知道陳式83式太極拳有哪些特征嗎?不清楚的話就趕緊來看看吧!
陳氏太極拳的主要過程有:“拳架、改拳、推手、單式練習、功力訓練、推手技擊和技擊等諸多階段”。
拳架學習主要是“掌握各個拳式及整個套路,記住動作順序、運行路線和方位,弄清虛實、順逆和力點”。在改拳學習階段,主要是“糾正一些不正確的姿勢,還要把內勁運用到各個拳式及練習拳的整個過程中,做到神、意、氣的有機結合”。“要使動作符合技擊的要求,力求周身靈活,對稱平穩,要求每個習練者有規矩的外型,完整的內勁,鮮明的技擊法,扎實的功力,優美的太極神韻”。
推手鍛煉“要遵守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畈酵剖?ldquo;以攻防進退為主。要求步法穩健多變,運勁堅實而不僵拙,以意帶步”。推手技擊是“介于推手和技擊之間的一種鍛煉方法,攻防性很強,以拿肢、纏節為能,顯生擒活化之妙;以明勁辨勢為真,體會八法的合理應用”。
云手技術要領
1.云手是楊式太極拳典型的以腰帶四肢運作轉 動的拳式。腰為軸,四肢如車輪,腰徐徐轉動,兩臂 弧形隨腰圓轉。左轉,左手上抄,云掤挑挒,右手下 壓按撈相隨;右轉則反之。擰裹鉆翻,如輕云舒卷, 連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無窮。下盤步隨身換,兩 腳隨腰胯運轉,躡足潛行,踏下時先腳尖輕著地,然 后意念腳掌外緣、腳跟依次著地至全腳掌踏實。一腳 一經踏實,另一腳即須以腳跟,腳掌外緣、腳尖依次 而起,此伏彼起,像蹺蹺板一樣。須立身中正,內外 相合,處處圓滿,四肢隨腰協調運行,相連不斷,起 根、順中、達于梢,意到、氣到、勁自到。云手之妙 全在轉腰胯,只動手腳不動腰,內勁無由達四梢。但 轉腰的幅度亦不宜過大,有的人腰胯轉動幅度競達 90。,接近轉向正東或正西,這樣身體和四肢的動作 就失之太過,反而給人以進攻的機會。
2.云手的步法特點是兩足不丁不八,平行橫步 躡足潛行,這是太極拳中絕無僅有的采用橫步的拳 勢。左腿跨步要穩勻緩慢、輕輕地落,右腿要慢慢提 起、圓襠收胯,落下的足跟踏實時,另一足跟隨即離 地,此伏彼起,相連不斷,虛實分明,不犯雙重(即 兩腳不同時共同承擔身體的重量)。同時切忌因開步、 合步而造成身體重心高低起伏,或兩腳抬得太高。而 是以腰、胯、腿、膝、踝、足控制和協調平行橫步的 穩健和輕盈。向左靠步兩足間距須保持一肩之寬,不 能過寬過窄,兩足不丁不八保持平行。
3.“云手”亦有稱“均手"或“勻手”的,皆因 “均勻”疊詞的關系。由此亦可見云手一式特別注重 “勢勢均勻” “機勢相連"。無論是兩臂隨腰圓轉, 抑或兩腿的起落騰挪,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松 開,猶須貫串一氣,起、承、轉、合,始而意動, 既而勁動,轉接一線串成。氣宜鼓蕩,神宜內斂。 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處。功 蘊于內,勁不外露,通過外形動作的開合和內在勁 路的虛實變化來顯示云手神固韻勻的節律感。一個 “云手”連接一個“云手",綿綿不斷,周而復始, 循環無窮,每一個“云手"之間也僅僅表現為實極 將虛、虛極而實,似停非停的落實感,而絕不可讓 絲毫重滯、阻澀、間斷參與勢間。四肢隨腰,兩臂 輕柔圓轉,雙腿起落騰挪,猶如一片云煙。 “圓似 月魂墜,輕如云魄起" “紛紛紜紜,斗亂而不亂, 混混沌沌,形圓而不敗。”外示安逸,內固精神,用 心處靜,以意導動,輕重慢快操持得宜,輕靈而不 飄浮,柔韌而不軟塌,沉著而不重滯,寓剛而不僵 硬。動愈緩而氣愈平,動愈寧而心愈靜,動愈勻而 意愈凝,動愈微而神愈固。更有欲動又止,欲止又 動,動乎不得不止,止無不得不動之意。緩緩然, 似雙手擎山,悠悠然,如溪中浣紗,拳勢如行云流 水,風曳楊柳,輕盈自然。如此歸虛靈于沉著圓融, 一靜無有不靜,化沉實為輕靈飄逸,一動無有不動。 則云手自然柔韌順暢,圓勻相連了。
4.云手由兩個橢圓連環交織而成,左右手除各 管住各自的半個身子以外,運行路線在身體頭頂百會 穴至襠下會陰穴一線中心前任脈處稍稍重疊,不易引 起防守空當或盲區,形成嚴密的防守網域,保護胸、 腹等要害部位。兩手隨腰環轉時高不過眉,低不過 胯。兩腋窩既要含空,又要相對護實。即處理好“肘 不貼肋"與“肘不離肋”的辯證關系。兩腋窩虛含, 則臂部彈性充足(掤勁足),回旋余地較大;而兩臂 相對護實,則邊門不易受侵,但腋窩的虛實是就兩臂 以肘為軸圓環的相對位置來說,既要用意外撐,又要 用意里裹,有意識的鍛煉兩臂的掤撐之勁。乃是寓防 御,伺機反擊、攻擊之攻守意識。手上舉則可護頭 面,中護心窩、胃脘、脅腋與腰側;手落下則可護小 腹、襠部和膝部等要害部位。云手采用“以無所守而 無不為守”的方法,即渾然任氣在遍體流行,意在若 有若無之間。由內心言,寂然若合體于虛無,而腦海 常自爽朗清明,舉體自爾和順。意識不專守于一處, 則全身反應靈通,變化運用自能隨意隨心,也就無所 謂守攻,守即是攻,攻即是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