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吃完飯會打嗝,如果一次兩次其實沒什么,但是有人長期打嗝,這就有問題了!那么這是什么原因呢?專家張聲生認為這是脾胃不和的癥狀,這脾胃不和該怎么辦呢?有什么食療方法能夠解決呢?一起去健康之路視頻中了解一下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本期專家介紹
張聲生
張聲生,男,主任醫師,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學博士,研究生導師。90年獲中西醫結合臨床碩士學位,然后在北京中醫藥大學獲臨床醫學專業博士學位。1992~1993年北京協和醫院學習,曾赴加拿大、瑞士、德國、法國等國交流、考察。99年入選為“北京市科技新星”,2001年入選為首屆北京市“125”人才1類人才(學科帶頭人)。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常務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理事,中國醫師協會消化分會委員,中國醫促會中老年保健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藥學會理事、脾胃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北京藥理學會臨床藥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副主編,《中國消化內鏡》編委,《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編委,《世界華人消化雜志》編委等。從事臨床研究20余年,已獲得部市級科技成果2項,局級科技成果2項,發表論文40余篇。主編有《名醫臨證經驗-脾胃病》、《肝炎肝硬化防治》、《中醫消化病診療指南》、《消化病特色專科診療手冊》等著作。目前承擔國家“十一五”支撐課題2項(“基于寒熱虛實辨證中醫藥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優勢示范方案研究”和“潰瘍性結腸炎中醫干預方案及療效評價研究”)、北京市級課題2項。擅長于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消化不良、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癌前病變、胃食管反流病、非傳染性肝硬化腹水、消化性潰瘍、慢性腹瀉及中醫胃痛、胃脹、泄瀉、便秘、反酸等疾病的治療。
脾胃不和的癥狀
脾胃虛弱:是要分型的,不能亂用藥,脾胃虛弱分為:脾氣虛、脾陽虛、胃氣虛、胃陰虛。脾氣虛的癥狀主要是氣短乏力、頭暈、大便溏瀉,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臟白,脾陽虛主要表現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膩就會腹痛腹瀉,大便稀;胃氣虛主要表現在胃脹,胃痛,呃逆,食少,飯后脹滿,胃陰虛主要表現在虛火上炎,口干、容易饑餓,胃酸、隱痛不適,口舌生瘡等。對于脾胃氣虛者可服用參苓白術散和香砂養胃丸,對于脾陽虛可用附子理中丸,胃陰虛成藥較少,可湯藥調理。
脾胃虛寒:中醫名詞,同脾陽虛,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久病或憂思傷脾等所致。癥見納呆腹脹、脘腹痛而喜溫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溫、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腫、畏寒喜暖、小便清長或不利、婦女白帶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潤,脈沉遲等。癥狀表現為常因天氣變冷、感寒食冷品而引發疼痛,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得溫癥狀減輕。 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喜溫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后疼痛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脾胃濕熱:脾胃濕熱見癥多端,胃脘疼痛,嘈雜灼熱,口干不欲飲,饑而不欲食,小便色黃,大便不暢是脾胃濕熱的辨證要點。對此癥的治療應本著清熱不礙利濕,利濕不助熱的原則,應用三仁湯加減,常加冬瓜皮、茵陳,使濕祛熱清,脾胃安和。濕熱下痢多用葛根芩連湯加減;若出現黃疸之癥,可用茵陳五苓散加減。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益氣養心粥
原料:太子參30克,山藥30克,蓮子(蓮心)30克,粳米200克。
做法:將太子參、山藥、蓮子、粳米洗凈同放入鍋內,加適量水同煮至米爛粥成,溫熱服食。
功效:健脾益氣,養陰清心。
鴨肉冬瓜湯
原料:冬瓜500克,鴨肉500克,豬瘦肉100克,芡實、薏苡仁各50克,荷葉1片,陳皮5克,精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將鴨肉、豬瘦肉洗凈切塊,冬瓜連皮洗凈切塊,荷葉洗凈剪成小塊。上四味與芡實、薏苡仁、陳皮一起放入沙鍋中,加適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至鴨肉熟爛,調入精鹽、味精即成。當菜佐餐,食肉飲湯。
功效:滋陰養肝,健脾利濕。
生脈飲
原料:太子參15克,麥冬10克,五味子5克。
做法:將上三味藥煎水當茶飲。
功效:可益氣養陰,是汗出較多的夏季佳飲品,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