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特別容易生病,不少人表示明明自己的日常很注重養生但還是常常感覺身體不適,這是怎么回事?中醫學認為人體的一些細小物質則是罪魁禍首——痰,那么冬季養生怎么健脾祛痰?
身體健康、百病不生是每個人的追求,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從未生過病的人。導致人們生病的因素有很多,中醫理論卻特別強調“痰”的影響,認為“百病皆因痰作祟”。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1、痰分有形與無形
對于痰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感冒或是愛抽煙的人常會咳痰。痰是怎么來的呢?中醫認為脾負責運化水濕,也就是人體里的各種液體,使它們在人體內循環往復地運動,滋養身體。倘若脾的運化功能下降或是這些水液在運行時受到阻礙,就可能發生異常積聚的現象。
這類異常積聚的水液,中醫稱為“痰飲”。其中,比較穢濁、黏滯、稠厚的部分為“痰”,另外清稀、澄澈、透明的部分稱為“飲”。痰飲都可以致病,其中又以痰較為重要。痰并不都是可以被咳出體外,能直接看見的,還有一些會堆積在臟腑、經絡中,無法被肉眼看見。因此,痰就有了“有形之痰”與“無形之痰”的區別。
2、無形之痰更可怕
有形的痰,我們見得比較多。倘若我們留心觀察的話,會發現這些痰液性狀上差別很大。總體而言,區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顏色,會有白、灰黑、黃、黃綠的差異;二是質地,有稠厚、稀薄、泡沫之分別。為何會出現這些不同呢?其實,這些差異正是不同病理特征的反映。
如果我們把白糖放到水里,就成了一杯透明的白糖水。把這杯水放火上加熱,可以看到水會逐漸變得稠厚,顏色也會慢慢變成淡黃、深黃。同樣的,體內有熱,咳出來的痰多黃稠;體內偏寒,咳出來的痰多白、稀薄。由此,有形之痰也有了“熱痰”、“寒痰”的區別。除了這兩種痰,根據病理特征,還可以分出燥痰、濕痰、風痰等三種有形之痰。
這些有形之痰能被看見,也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多是表明肺部或是氣管、呼吸道出了問題。無形之痰則不一樣,普通人看不見,也容易忽視其存在。同時,它還會隨著氣血的運行,在我們全身上下流竄,影響血脈經絡和五臟六腑,因而對健康危害更大。
這些無形之痰也有穢濁、黏滯、稠厚的性質,一旦積聚在體內某處,就會引發相應的病癥,中醫就是根據這些病癥來確定其存在的。例如無形之痰積聚在胃部,會引起胃脹、惡心、嘔吐;積聚在心腦,引發心神失常、精神錯亂。由于它隱秘地游走于身體四處,可能引發各種疾病,所以才有了“怪病多痰”、“百病皆因痰作祟”等說法。
3、祛痰的不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