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勢。頂勁虛虛領起,以中氣潛轉為軸,腰勁后撐,向下松塌,身體螺旋下沉,畫外上弧做開胸合背,雙肩松開似脫,下塌外碾,乘開中寓合的運動掙衡對拉拔長,由前向后做上弧立圓旋轉,引導肩井、云門、極泉、曲池、曲澤、內關、勞宮等諸穴內氣機潛轉,雙手同時旋轉有序,互為主賓。
雙手入勁變為逆纏,自身體兩側上方坐腕旋轉,借助旋腕轉膀之勁,由前向后畫上弧纏繞半圈,氣聚軸腕,上折下掤,肘微里合,高與眼平,雙手指松直向前上方,虎口撐圓,勞宮穴內含,掌心向前。
同時,松(左)右胯,泛(右)左臀,雙胯掙衡前卷里合,開膝合臏,雙腿里纏,雙足內旋,十趾抓地,襠部撐圓,借助旋踝轉腿之勁,小腹關元與中極穴向內收斂納氣,沖震命門,上弧襠勁,重心移至左(右)腿,六四分成,腰勁向下松串,注入腳底植地生根。周身合住勁,同時吸氣,氣結中宮,眼注前方,耳聽身后,兼顧兩腎。
動作五
接上勢。頂勁虛領,以中氣潛轉為軸,松腰下氣,身體螺旋下沉,畫內下弧做合胸開背的蛹動,雙肩松開似脫,下塌外碾,乘合中寓開的內卷里合運動,由后向前做下弧立圓旋轉,引導肩井、云門、極泉、曲池、曲澤、內關、勞宮等諸穴內氣機潛轉,膻中穴微內含,心氣與橫膈膜同步沉降,雙手同時轉換有序,互為主賓。
雙手出勁變為順纏,自身體兩側上方坐腕旋轉,借助旋腕轉膀之勁,由后向前畫下弧纏繞半圈,氣聚軸腕,上折下擁,肘微里合,高與肩平,雙手指松直,虎口撐圓,勞宮穴內含,掌心向外。同時,松(右)左胯,泛(左)右臀,雙胯掙衡前卷里合,開膝合臏,雙腿里纏,十趾抓地,襠部撐圓,借助旋踝轉腿之勁,下弧調襠,重心移至右(左)腿,六四分成,腰勁向下松串,注入腳底植地生根。周身合住勁,同時呼氣,氣聚中宮,眼注視前方,耳聽身后,兼顧兩腎。
要點說明
1.胸腰折疊,動作一為練習的預備勢,動作二(畫上弧半圈)至動作三(畫下弧半圈)合成為第一圈,動作四至動作五為第二圈,以此類推,遵循規矩,循環無端,功不問斷,圈自會轉圓。
2.以身圈旋轉為動力,以節節貫串為傳遞方法,將勁別傳遞于掌指間,方可領勁。否則,手決不可妄動。這就是太極拳以身催手、以手領身的拳理,學者不可不知。
一、太極拳纏絲勁的形成
太極拳行功時,不僅和一般內功拳相同,要引導內氣在肢體中不停頓地收放運轉,還要使肢體不停頓地做屈伸進退的螺旋纏繞運動,二者結合,就形成了太極拳特有的纏絲勁。換句話說,太極拳的纏絲勁,就是以內氣的運轉為動力,肢體做螺旋屈伸進退的太極拳特有的一種勁。太極拳纏絲勁是太極拳的精華,是太極拳區別于其它拳種的重要標志之一。陳鑫說:“太極拳,纏法也。纏法如螺絲形運于肌膚之上……而要莫非以中氣行乎其間,即引即進,皆陰陽互為其根之理也。”(《太極拳圖畫講義》第33頁)又說:“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內氣,我國傳統醫學稱之為真氣或元氣,在陳鑫的著作里,多稱之謂中氣或丹田氣。它是人體內部的一種特殊物質,不是呼吸的空氣。內氣充沛,則身強力壯;內氣不足,則體弱力薄;內氣消失,則生命終止。練習太極拳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培植和運用內氣。關于內氣的產生、貯存和運轉,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中有詳細的闡述,主要論點是:“周身元氣皆出于腎”,“丹田為全體之氣歸宿處”,“命門為氣所出入之門”,“氣行骨中,充于肌膚”,“往外發者皆發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概括起來,就是:氣生于腎,貯于丹田,出入于命門,順骨而行,充于肌膚,發于丹田復歸于丹田。
劃弧轉圈和螺旋形的屈伸進退,是太極拳在外形上的特點。太極拳行功時,手足和身軀都不停頓地劃弧和轉圈。有的是順時針轉,有的是逆時針轉;有的向前轉,有的向后轉;有的轉正圓,有的轉斜圓,有的轉橢圓,有的還是像古太極圖的轉圈。并且,在手足伸縮進退的同時,既要有以肩肘胯膝為軸作弧形運轉的大圈,又要有以股肱骨骼為軸做正反纏繞的小圈。后者是太極拳纏絲勁的表現形式,尤為重要。
太極拳纏絲勁是內氣收放運轉同肢體螺旋形屈伸進退的結合。只有內氣的收放運轉,而無肢體的螺旋形屈伸進退,或者只有肢體的螺旋形屈伸進退而無內氣的收放運轉,都不能構成太極拳的纏絲勁。
二、太極拳纏絲勁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