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李七一說寒冷的氣候會使人的血管收縮,使血壓增高或血壓不穩定,心臟負擔加重,容易發生腦血管病,因此冬天里也要提防心腦血管疾病。那么冬季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方法有哪些呢?心腦血管疾病的飲食該注意哪些呢?一起去健康之路中了解一下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本期專家介紹
李七一
李七一,1951年生,四川巴中人,醫學碩士,主任中醫師,江蘇省中醫院(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江蘇省名中醫,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臨床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編寫《心腦血管疾病中醫診治》等著作11部,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主持或參加20余項國家、省級科研課題項目,獲省、市科技進步獎課題5項。2007年獲中華中醫藥學會“全國首屆中醫藥傳承高徒獎”。
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
首先要知冷知熱,盡可能保持身體的恒溫。
二是要保持情緒穩定,避免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
三是要注意勞逸結合,適當增加體力活動,定時定點休息,防止過度疲勞。
另外,控制體重也很必要。過度肥胖會使心臟負荷加重,應該限制總熱量的攝入,平時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高血壓患者要堅持服藥,按時檢測血壓,注意及時降壓。而且老年人好隨身攜帶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藥物,以備發病時及早服藥。一旦發病要盡快和急救機構取得聯系。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心腦血管疾病的飲食
心腦血管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病,以下不良膳食習慣在其發病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多葷少素。長期大量地攝入高脂飲食,特別是畜肉、蛋黃、奶油、動物內臟等,會升高體內膽固醇和甘油(油食品)三酯的水平,導致高脂血癥和動脈粥樣硬化。許多人以為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應把原先生活貧困的“口福”補回來,食必肥甘,吃必“盡興”,因而對粗糧、蔬菜不悄一顧。殊不知,這正好給心血管病安營扎寨大開了方便之門!當然葷不可不吃,但必須控制攝入量,正確選擇食品種類。一般人每天進食3份高蛋白食品足矣;每份指瘦肉50克,或大雞蛋1個,或豆腐100克,或魚蝦雞鴨100克,其中又以魚類、去皮家禽及豆制品為佳。
2.多酒少茶。飲酒是現代人應酬交際溝通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大量飲酒可使冠心病死亡率增高。因為酒精一是可以直接升高血壓;二是可提供高熱量,刺激脂肪組織,導致脂肪堆積;三是能抑制脂蛋白脂肪酶活力,促使肝臟合成脂蛋白增加,升高血甘油三酯。相反,多飲茶特別是新鮮綠茶,對預防心血管病大有裨益,因為其中的茶多酚有強烈的抗氧化作用,另外還可促進多余膽固醇自腸道排泄。
3.多鹽少水。食鹽即氯化鈉,鈉攝入過量是導致高血壓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每天超過8克者危險性更大。研究發現,在每日鹽攝入量低于3克的人群中平均血壓低,且隨年齡的增長血壓也無明顯升高趨勢。我國廣東人膳食口味淡,其高血壓發病率明顯比北方高鹽地區低。如已習慣于“咸”味,建議在妙菜起鍋時再放鹽。這樣“咸味”足而實際放鹽少,因為此時食鹽未滲透于食物內。另外,應多飲白開水,以促進細胞新陳代謝和機體內毒素排泄,不愛喝水的人血粘稠度高,進入中年之后容易發生心臟病。
4.多精少粗。有的人對膳食過于講究,以為越精細、越美味越好,結果主食選精心精面,菜肴以肉類為主,喝水必啤酒飲料!這樣做不但易于造成維生素、纖維素和微量元素攝入不足,還加大冠心病發病危險。而膳食纖維則能有效降低血脂,減少冠心病風險。特別是蔬菜、薯類和其他粗糧,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及粘蛋白,能阻止膽固醇在血管壁沉積,預防動脈硬化。另外,它們還有助于減肥和預防結腸癌,因此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和粗米粗面,多吃薯類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