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溝油的危害讓我們談油色變,有報道地溝油變身食用油 黑作坊竟成精煉廠,黑作坊加工的“食用油”流向食品加工企業、批發市場和部分超市,讓我們感到匪夷所思,下面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經濟參考報》記者暗訪發現,天津、河北甚至北京都存在“地溝油”加工窩點,從“黑作坊”到“精煉廠”,其規模之大出人意料,僅記者實地探訪的幾家窩點日加工能力合計已近百噸。
而且,其加工工藝、提煉設備經過多年“升級”,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對其識別也愈發困難。在國辦2010年頒布加強“地溝油”整治的意見后,這些以百噸計的“地溝油”,仍在通過“地下渠道”源源不斷流向食品加工企業、糧油批發市場,甚至以小包裝形式進入超市。
來源
泔水、炸貨油、動物內臟等成原料
夜晚的北京城,如果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很多飯館門口或是飯店后門,一輛輛拉泔水的農用車以及在夜色中忙碌著的收泔水的農民,他們動作熟練、安靜迅速,他們幾乎都沒有回收餐廚垃圾的相關資質。
“我們餐廳的泔水從開業那天起就有專人來收了,大廚給介紹的,他們每天晚上來拉一趟,一個月還交給我們幾百塊費用,挺好,省心。”在北京豐臺區經營一家餐廳3年的老板對記者說,“這泔水一天不讓他們拉走生意都沒法做。”
“基本每一輛泔水車背后都是一家200頭以上的泔水豬養殖戶。”記者探訪發現,在北京市五環外,六環路內外,環布著難以計數的以餐廚垃圾為主要飼料的泔水豬個體養殖戶,他們通過熬煮泔水收集“泔水油”,并以一桶1000元左右的價格賣給非法收購商。
記者走進北京郊區一家養豬場,幾百頭皮毛骯臟的肥豬擠在一邊的籠舍里,另一邊是正在熬煮的兩米見方的泔水池和堆滿筷子、衛生紙、餐盒塑料袋以及食物殘渣的垃圾堆,惡臭難擋。一陣風吹過,地上、墻上的蒼蠅像波浪一樣翻滾。
“泔水都得煮,否則油太多,豬吃了受不了。”豬場老板說:“我家養300多頭豬,一天能掏出這么一桶泔水油。”老板一腳踩在豬圈旁布滿黑色油污的藍色油桶說:“現在賣1000塊一桶。”
養豬戶告訴記者,每隔一兩天會有人來這里挨家挨戶收泔水油,然后運往一些集中存放點。這些存放點在行內被稱為“中轉站”,每天傍晚一直到深夜,陸續會有小面包車拉著泔水油桶送到中轉站。
記者一行驅車前往位于北京南城的一家中轉站,這家中轉站占地約半畝,院子里擺滿了上百個污穢不堪的油桶。知情人說,現在煉“地溝油”的原料不再局限于泔水,反復烹炸后的廢油、屠宰場廢棄的豬肉邊角料、雞鴨脂肪等,只要能出油、能脫色,就能用來煉“食用油”。
記者在河北、天津的暗訪也佐證了知情人的說法。記者在河北某縣一個加工廠里看到,廠區內雖然擺放著裝滿泔水油的鐵桶,但工廠負責人說,他們的加工原料主要是從屠宰場弄來的雞油、鴨油。工廠負責人說,廠子加工能力很強,原料需求旺盛。“炸貨油”對他們來說也是寶,如果記者可以大量提供的話,他們可以加工成色拉油。他甚至自豪地說:“這才是循環經濟。”
記者在天津一家油品精工廠也看到,除了大量泔水油外,還有動物屠宰廢棄物。據北京市市政市容管委會統計,目前北京市每天餐廚垃圾的產生量大概為1750噸,另外還有餐廚廢油脂60噸左右,而正規途徑的日處理能力只有五六百噸。至于每天產生的動物內臟、雞油鴨油的數量則無從統計。
現狀
規模生產“技術、設備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