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某式生某力”具體練習某式時,“意在掌根,力點在掌根”有沒有錯呢?對于初學者,為使動作正確和順,偶爾講之為之,作為鋪墊是可以的,沒有錯。錯就錯在式式都清楚地細分出勁點勁別,練了多年還是一條道走到底,這會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毛病,會永遠走不到“空松圓活,全身好似氣球”的境界。“某式生某力”“某式練某勁”有沒有錯?不妥。太極拳主要練“對稱、平衡、互爭、外撐” 的所謂擁勁,而對擁勁的追求是貫穿在整個走架過程中的。式、勢只是種種不同的形而已,假道練形,真道練神。形可復雜也可簡單,可簡單到只要一個樁就行,大成拳就如此。太極拳自陳式衍生出楊、吳、武、孫式等,式、勢差異不可謂不大,但蘊于內的太極勁卻相同,這要歸功于人們并沒有按照“某式生某力”“某式練某勁”來練。對式、勢細化到“某式生某力”“某式練某勁”的程度,會無可避免地產生凸凹,甚至僵硬,會影響周身渾圓,背離內家拳的本義。
勁由法生,太極拳到相當程度后,你問這一式一勢其力點在哪里,卻講不出來。比如,摟膝拗步,力點在前伸之手?摟膝之手?虛靈頂勁的頭?腰形上頂的腰?后撐的脊背?走架過程,前行中寓后意,后坐中寓前意,左去時寓右意,右去時寓左意。左旋右轉,前進后退,收進來放出去,全身所有關節不分先后同時伸或縮,可謂諸點皆為力點。談力點、談招著都只能對初學者偶爾講之,不可唯此為求,太極拳是要整體去練的,勁點是全身的。
太極拳相對外家拳更多地講究“不變應萬變”。招式很難應萬變,渾圓勁才比較容易應萬變。渾圓勁是怎么練出來的呢?勁由法生。這個法就是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等。在走架的過程中,著意體驗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后,有左則有右,對稱、平衡、互爭、外撐感覺。通俗地講,就是在走架每一式中,多講究諸如上下對拉勁,左右對拉勁,脊背向后的撐勁,兩肘沉而松活,兩掌合而蓄涵,以腰為主宰的沉穩步,中定、空松圓活、全身好似氣球等感覺。拳家稱之為練熟身法。
對每動作攻防想象或某式生某力,可以有這種練習過程,也可以沒有這種練習過程。如果是有的,則練習時間不要過長,練習起來不要太當真。
王薌齋說:“所謂某式生某力之說及某法可以克某拳之功,此真大言欺人,恐云此者,對于拳學認識尚遠。”“拳術鍛煉如果只著眼于技擊的技術和技巧,只偏于某一姿勢或某一招式的刻板方法,就會背離拳術的總體要求。”“他如方法巧妙以制敵,那更是要任何方法不許有,要是有了人造方法參雜其間,可就把萬變無窮的本能妙用丟絕了。”“動作時,在形式方面不論單出雙回,齊出,獨進,橫走,豎撞,互斜互爭………更不許有輕重方向之感。”
拳架的練習方法↓↓↓↓↓
初學太極拳應從學習“拳架”開始。即是學練老師的拳架。一招一式,逐一模仿。這一過程,稱之為“領架”。拳架雖為外形,但卻有極為豐富的內容。它不但含有很多技擊招式,還與內功練習緊密相連。拳架是太極拳的基礎,也是練習太極功夫的向導。沒有拳架就無法練習太極拳。架子正確與否關系到太極拳的功夫能否練成。
學練拳架,先求形象,須循規蹈矩,一絲不茍,逐一模仿。先學基本的身法、手法、步法,動作路線,各定式的樣子及要領。架子應先求開展,后求緊湊。要求全身節節放松。如某一定式,先查是否“虛領頂勁,立身中正”,是否“含胸拔背,胸空腹實”,是否“松腰落胯,圓襠扣膝收臀”;再查步法是否正確;再檢查肩肘腕是否放松,是否“沉肩墜肘、塌腕舒指”;后再檢查掌形、拳形,鉤手等是否正確。在“形象”的基礎上再求“神象”。不但要求形象,還要求神象。如不得太極拳之神形,則練一輩子也是茫然,不成大器。若想精其技,趨大成者,非得老師拳架之神形不可。然而,由于太極拳的特點,初學者往往難以適應,易出現一些毛病,常見的主要有:僵、散、斷、歪、浮等毛病。
僵,就是僵硬、松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