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治療
心力衰竭又稱心功能不全,是指在適量靜脈回流的情況下,心臟不能排出足夠血量導致周圍組織灌注不足和肺循環或體循環靜脈淤血,從而出現的一系列癥狀和體癥。
心力衰竭按其發病過程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按其臨床表現可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按其發病機制可分為收縮功能障礙型心力衰竭和舒張功能障礙型心力衰竭。
1、識別和消除誘發因素
識別、迅速治療和盡可能預防引起或加重心力衰竭的特殊疾病,對于心力衰竭的治療至關重要。例如控制感染和心律失常、治療肺栓塞、糾正貧血及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等。
過度攝入酒精、不間斷的心動過速、甲狀腺疾病等既可以作為心力衰竭的基礎病因,也可以在其它疾病(如慢性瓣膜病或冠狀動脈疾病)所致的心力衰竭中成為病情惡化的誘發因素。
因此,必須對此加強治療;還應對抗感染治療的重要性提高認識;除此之外,心房顫動常突然誘發心力衰竭,甚至肺水腫,心力衰竭時由于心房壓力升高又可誘發心房顫動,二者常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迅速轉復成竇性心律或減慢心室率,對于心力衰竭的控制特別重要;對于病因去除不了或暫時不能去除者,這時心力衰竭的治療應注意消除能夠誘發心力衰竭發生或加重的因素。
2、去除基礎病因
主要針對引起心力衰竭的病理解剖性病因。也就是心力衰竭的治療中的手術療法。縮窄性心包炎時實施心包剝離術,瓣膜病時進行瓣膜替換手術,先天性心臟病時外科根治手術,冠心病時導管介入治療、冠狀動脈旁路外科手術、左心室室壁瘤切除術、激光血運重建術等,嚴重晚期心臟病時心臟移植均有可能去除心力衰竭的基礎病因,從而徹底治療心力衰竭。
不過,手術時機甚為重要,許多病人術后仍有不同程度的心臟衰竭,這是因為心力衰竭的各種基礎病因已經引起了不可逆的心肌損害。因此,必須把握手術時機,才能有效地根治心力衰竭。
3、控制心力衰竭的狀態
以下偏方在心力衰竭的治療中效果不錯:
(1)人參、三七、檀香若干克。將3藥等分為末,每次2—3克,溫開水送服,每日2—3次。 本方適用于氣虛血滯所致的心力衰竭。
(2) 黃芪30—60克,粳米100克,紅糖少量,陳皮末1克。先將黃芪濃煎取汁,再入粳米、紅糖同煮,待粥成時調入陳皮末少許,稍沸即可,早晚溫熱分服。
(3)黨參(或人參)10克,炙甘草9克,麥冬、玉竹各10克,五味子、白芍各9克,丹參、赤芍各10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