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時期,會讓很多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所以冬季我們要特別的關注自己,尤其是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的病人,那么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方法有哪些呢?心腦血管疾病的癥狀有哪些?我們一起去健康大財富去聽聽專家王宏宇的說法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
隨著冬季的到來,心腦血管病又進入了發病的高峰期,此類疾病患者更應注意加強自我保健和防范。
隨著人們膳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高血黏度、高血脂、高膽固醇、冠心病、腦血栓等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人民身體健康的“頭號殺手”,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成為保障百姓健康的頭等大事。
目前,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導致人類死亡的首要原因。全世界每年有1600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占總死亡率的50%以上。據統計,我國每年死于心腦血管疾病的總人數是260萬人,每小時有300人被心腦血管疾病奪去了生命。并且該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年齡呈年輕化。
在心腦血管病的發病原因中,動脈粥樣硬化是主要原因,它是高血壓、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基礎。動脈粥樣硬化,顧名思義,就是動脈內壁上附著了外觀像稠粥一樣的硬塊。這些硬塊會堵塞血管,導致血流不暢。動脈粥樣硬化是由于血液受到污染,,血黏度升高進而造成血脂(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使大量脂類沉積在血管內,這些物質沉積在血管壁上,使血管腔變窄,管壁變厚,后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心腦血管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的特點。若不采取積極的防范治療措施,患者壽命將比平均壽命減少20~30年。要避免高膽固醇、高血黏度、高甘油三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關鍵在于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膳食結構。對此我國心腦血管疾病專家洪昭光將之歸納為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
冬季氣溫逐漸降低,人體新陳代謝緩慢,心腦血管病人身體受冷空氣刺激,血管驟然收縮,易導致血管阻塞,血流供應中斷,血液流通受阻,使血管內的毒性物質不易排出,從而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和復發。是心腦血管病人的“多事之時”。此時更須積極預防。尤其是每年的11月到來年的3月,是一年中心腦血管病猝死高峰的月份。因為驟冷,血壓會突然升高,使原來硬化脆弱的小動脈因承受不了強大的內壓而被“引爆”,發生腦出血;因為乍寒,使血液黏稠還來不及自我調節,血液便在粗糙、細小的動脈內流速減緩,容易形成小的血栓,造成腦血管堵塞或心肌梗塞。因此,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院副主任醫師錢杰指出,冬季預防心腦血管病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防止栓塞。血管尤其是冠狀動脈冬季寒冷時容易收縮、痙攣,發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導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
2、患者不宜晨練。因為睡眠時,人體人體各神經系統處于抑制狀態,活力不足,晨起時突然大幅度鍛煉,神經興奮性突然增高,極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冬季應該注意這個問題。
3、進補要適度。我國民間素有冬季進補的習慣,冬季人們運動本來就少,加之大量進補熱性食物和滋補藥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冬季進補一定要根據個人的體質進行。
4、心態平衡。情緒激動是心腦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寬胸懷,不要讓情緒起伏太大。
5、適當運動。心腦血管患者不是不能運動,而是要適當運動,運動量減少也會造成血流緩慢,血脂升高。要合理安排運動時間和控制好運動量。冬季要等太陽升起來之后再去鍛煉,此時,溫度回升,可避免機體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發病。
本期嘉賓介紹
王宏宇
男,漢族,中共黨員。2000年畢業于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2000至2002年在北京大學醫學部進行博士后工作,后留人民醫院心內科工作。主要從事冠心病、高血壓及動脈病變的臨床診治及研究工作。迄今已在專業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多次獲省、市級科技進步獎。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寧夏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心腦血管疾病的癥狀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癥狀(包括心絞痛、心肌梗塞):胸悶、心悸不寧、心慌氣短;心率不齊;胸痛、胸骨后或心前區疼痛;氣緊、暈厥、虛弱、噯氣;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舌質紫暗、脈沉弦為主癥的冠心病心絞痛、冠狀動脈供血不足;上腹痛、惡心、嘔吐;左后背痛、左手臂痛。
腦血管疾病,如缺血性腦中風的癥狀(包括腦血栓、腦栓塞等):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失語。或者交叉性癱瘓、交叉性感覺障礙、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顫、吞咽困難、共濟失調、眩暈等。肢體無力、麻木,面部、上下肢感覺障礙;單側肢體運動不靈活;語言障礙,說話不利索;記憶力下降;看物體突然不清楚;眼球轉動不靈活;小便失禁;平衡能力失調,站立不穩;意識障礙;頭痛或者惡心嘔吐;頭暈、耳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