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吸引無數人練習,前人也總結出很多練習太極拳的方法技巧,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文練”什么是“武練”么?不清楚的話就趕緊來看看下面的文章吧?
傳統太極拳與其它拳術一樣,亦有文練與武練之分。文者,體也;武者,用也。體為用之本,用為體之能。譜云:“文無武之預備,為之有體無用;武無文之伴侶,為之有用無體。如獨木難支,孤掌不鳴。”點明了文練和武練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關系。
太極拳“文練”與“武練”
何為文練,何為武練? 文練又稱文功,屬行功技法,為陰,性柔,主修內功;武練又叫武功,屬應戰技法,為陽,性剛,重在練技。
太極拳的文練,是通過意念、呼吸與動作、速度的有機而合理的配合,練精氣神意。通過文練可起到舒筋骨、活氣血、平穩人體陰陽,練就丹田內氣的作用,達到強身固本的目的。一旦用于實戰,配合技法,周身輕靈,內氣不運自到,隨意而發(“隨意”是“隨意念”,不是“隨便”)。
文練,是內家拳修煉中高層次的練法,因其主修“內”,即“內練一口氣”,固初看上去,肢體動作顯得舒緩柔和,松活圓轉且又沉穩,一般不表現出快捷緊湊、剛勁的外形,更無明顯發勁的動作,雖與現在流行的太極拳健身練法頗為相似,但在本質與練法上并不相同。太極拳的健身練法強調的僅僅是動作外形的“規范化”,如同練習仿宋字、美術體,初看也“橫平豎直”,步步工整,但細究起來卻沒什么文化內涵,缺乏技藝底蘊,經不起推敲。而太極拳傳統練法則如傳統書法,不僅每招每式的起承轉合要講究,更注意意念與呼吸的配合、呼吸與動作的協調、動作與速度的相應,即不僅講“外三合”、“內三合”,而且要“勢勢存心揆用意”。因此,一般的太極拳健身練法雖然也能通過精神內守、肢體放松、動作舒緩協調等起到一定的健身效果,但畢竟不是武術上的“文練”,一般不會產生內氣,甚至連汗都不出。須知出汗是練出功的標志之一。練功出汗與因天氣熱或其他運動而出汗是有本質區別的,它是營、衛二氣作用的結果,即使冬天躺在床上練功也能揮汗如雨。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人因為機緣而結識過一兩位“正宗傳人”,跟著學了幾天,便以為已得真傳,但終因練不出氣來,又要自圓其說,竟稱前人的經驗是沒有文化不懂科學的結果,其實是這些“翰林大學士”練習不得法。因為,即使得真傳,還須真練才能有真功。何況真功單靠文練是不夠的,還要有武練為根基。
太極拳的文練以練意為核心,以練出內氣、增長內勁為標志,以強身固本、防身自衛為目的,它是傳統武術的一種修煉形式,但決不是健身操。文練雖然是以練內氣為主,可是在行功走架時每招每式仍講究技法,因此比單純的武練高級得多,雖為文練,同時又是高級的技擊練法。太極拳的技擊不是兩個人搭好手后推來推去,而是散手。推手只是一種訓練聽勁的方法,一般不能用于實戰,故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太極拳和其它拳術一樣,本質都是技擊的,而且較技時不論對方是什么拳種,也不論對方用什么招式、從什么角度打來,都可以應戰,至于輸贏,那是另一回事,要取決于各人功力和技法的運用及應戰心理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