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式呼吸是太極拳拳式動作操練要領之一。拳式的動作與呼吸的配合,是太極拳從古代“吐納”和“導引”養生術中汲取的營養。腹式呼吸分為兩種 吸氣時,小腹凸起外鼓,呼氣時,小腹凹進內收,這種叫順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凹進內收,呼氣時,小腹凸起外鼓,這種叫逆腹式呼吸。順腹式呼吸,適合根據“開”(伸展肢體)吸“合”(收縮肢體)呼的人體運動規律,可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狀態。可是,太極拳雖然講究養生保健之法在拳式操練中的運用,但是它的本質是武術。武術,就要講究技擊實用,而技擊實戰的拳式動作,就離不開“勁力”(進攻和防守時,拳架中的能量)。因此,太極拳中的腹式呼吸,是根據拳式動作“蓄勁”和“發勁”的變化規律來運用操練的。
太極拳作為內家拳派,在拳式的演練過程中,特別重視“氣與力合”(太極拳論中的“六合”之一)的動作要領。在拳式的攻防變化中,“氣”(呼吸之氣、元氣)是動作能量的物質基礎,“勁”是動作能量的釋放。在太極拳套路的演練過程中,當拳式動作“蓄勁”時,小腹微微凹進內收,同時,用鼻輕緩地吸氣 當拳式動作“發勁”時,小腹微微凸起外鼓,同時,用鼻悠長地呼氣。這種逆腹式呼吸法在太極拳拳式動作中的運用,使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說的“氣沉丹田”的拳論要領得到了充分地運用。太極拳無論是套路演練,還是推手較技,其勁法都突出一個“整”字,腰腹在氣沉丹田的逆腹式呼吸的狀態下,使小腹膨脹腰脊充實有力,這樣,在拳式動作的演練過程中,下肢之力(“起”于根節)就會得到腰脊的順利上轉(“順”于中節),而終形成一股“整勁”,通過雙手發出(“達”于梢節)。
人體有十二條正經和奇經八脈,它日夜不停地循環周流于全身,它們不斷地運來養料供給臟腑生理活動所需的能量,同時它們又不斷地把臟腑生理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垃圾運出體外,從而保持了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中醫學認為,“氣為血之帥”,就是說經脈中的血,在氣的推動下,才能循環往復全身。而經脈之氣的盛衰與肺氣的關系十分密切。“肺主氣”是肺臟生理功能的重要環節,人體外在筋骨皮毛和內在臟腑骨髓之氣,均為肺所主。所以《素問·五臟生成篇》說 “諸氣者,皆屬于肺。”因此說,太極拳拳式動作的掤捋擠按與肺臟的吐故納新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人體的氣血充盈,經脈暢通。這種逆腹式呼吸之法,加深了呼吸的程度,使人體在拳式動作的演練過程中,能吸收到周圍空間中更多的清氣,同時,能把體內產生的濁氣排除得更加徹底,使習武者精力充沛,神氣實足。
三、 用意壯臟腑
“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拳式動作的演練要領。它表明太極拳在掤、捋、擠、按的拳式動作過程中,要注重心理調節和精神修養,要逐漸在習拳的過程中,學會運用渾圓的整勁和消除拙笨的局部之力。只有這樣研習太極拳,才能體現出其“性命雙修”的拳術風格。
中醫學認為,人是一個精神和物質的混合體。除了肉體鍛煉外,還要注重心態情緒的精神調養,只有這樣內外并重的養生之法,才能使人獲得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的功效。中醫學認為,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憂傷脾,過悲傷肺,過恐傷腎。人是有感情的動物,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必然要受到來自各方的刺激。于是,人的心態就會有波動,當人體的“七情”變化太過時,就會傷害五臟的生理功能,使氣機紊亂,功能失調,終導致疾病的發生。故此,太極拳在行拳走架的過程中,要不斷調整心境,使之平和,不斷調養心神,使之凝靜。例如 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說 “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氣斂入骨,神松體靜,刻刻存心。”“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通過這樣的鍛煉,習拳者的雜念減少了,心態穩定了,思慮有序了,心神情緒平衡了。從而加強了人體心理的調節能力,提高了人體心理的控制能力。因此,習拳者,在應對外界事物的變化刺激時,“七情”的變化就不致于太過。所以,人體的臟腑,也就免除了精神刺激對其功能的損傷。這樣,就阻斷了不良精神因素對其健康的影響。通過長期的太極拳鍛煉,不但強健了筋骨,而且還凈化了心靈,促進了臟腑的生理功能。
結語:拳法套路是經過無數前人歸納總結出來的經驗,可以大大幫助練習者練習太極拳。太極修習重在堅持不懈,只有不斷練習參悟才能體會到太極的高深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