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地溝油工作不能‘等’和‘靠’,治理是一個主觀問題,而不是客觀問題。”譚錦河認為,即使在財政投入較少的情況下,仍可尋找出治理廢棄油脂的出路。
盡管成效不俗,李桂英仍然指出,目前新會地溝油監管新體系建設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由于立法權所限,新會有關部門對源頭單位不履行餐廚廢棄物的管理責任的行為缺乏有力制裁手段;二是由于回收處理體系仍不健全,暫未能把潲水(剩飯剩菜)和餐飲業以外其他來源的廢棄食用油脂納入監控范疇,還需政府加大投入,進行無害化處理;三是監管平臺還需優化升級,完善監管機制。
據了解,自新會啟動地溝油監管新體系建設以來,副市長易中強給予了高度關注,江海、鶴山等地也分別派人前來參觀,了解新會的做法。市工商局等部門也肯定了新會的做法。
問題
部分餐飲企業“不合作”
回收企業直嘆“吃不飽”
地溝油,令不少人談之色變。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地溝油這種看似不起眼的垃圾,其實也是“寶貝”,它可以創造大量的財富。但遺憾的是,正規的地溝油回收企業,反倒直喊“餓”。
作為新會區引入的唯一合法有資質的餐廚廢棄物回收單位,江海區嘉諾化工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諾公司”)從1月11日起,便陸續與新會區多家餐飲企業簽約,開展餐廚廢棄物回收業務,將其提煉成為初油脂和生物柴油。
“我現在大的煩惱,就是企業‘吃不飽’。”嘉諾公司副總經理徐洪權向記者感嘆道。
據介紹,嘉諾公司該公司設計年處理廢棄油脂2萬噸,但實際上從1月份以來在新會區每個月基本只回收了不到60噸。
目前,新會區與嘉諾公司簽署餐廚廢棄物回收服務的餐飲單位達到400多家。
為何在回收的過程中“吃不飽”呢?徐洪權表示,這主要是因為部分餐飲企業一直以來習慣了將餐廚廢棄物“賣”給別人,而嘉諾公司上門回收則是完全免費,因此餐飲企業就有些“不情愿”了。
為了增加回收量,嘉諾公司專門請來20多名工人,每天動用6輛回收車在新會區各鄉鎮跑,“想要提高回收量,只有我們自己主動出擊,靠別人自動送上門那是不可能的。”徐洪權說道。
在與徐洪權的交流中,記者算了一筆賬:他們企業目前每年可加工2萬噸餐廚廢棄物,可提取超700噸左右的初油脂。如今,初油脂的市場價格是每噸超過4000元,一年下來,產值達300萬元。
對于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前景,徐洪權還是充滿了信心。
“現在國家和老百姓越來越重視我們這行了,本來污染環境的垃圾,經過我們加工處理,既保護了生態,又產生了效益。”徐洪權表示,新會在冊登記的餐飲企業達到2200多家,隨著業務的逐步開展,回收量上去了,才能有盈利的可能。
“我們近準備聯系這些餐飲企業搞一次座談會,大家一起開誠布公地聊一聊,只有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回收工作才能夠做得更好。”徐洪權說。
□大家談
餐飲企業
用合格油就是賺口碑
新會葵記腸粉皇在會城有兩家食店,兼顧外賣業務。在9年前,該店開始在食店中打出“一律選用金龍魚油”的口號,向市民承諾本店用靚油。對于這種做法,新會葵記腸粉皇總經理李育葵認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是一種商德。
除了使用靚油外,李育葵對該店產生的廢棄油脂也十分關注,目前已通過簽訂合同,將該店的廢棄油脂交由回收單位回收。他向記者出示一張“嘉諾化工發展有限公司廢油脂轉移聯單”,記者看到,單子上有明確的轉移時間。“他們來我們兩家店回收廢油脂,一般三四天來一次,已經有半年時間的合作。他們負責打撈廢棄油脂,不要食物殘渣。”李育葵認為,這樣的處理方式挺好,不但省事,也明確了廢棄油脂的去向,對社會、對老百姓有交代。
李育葵認為,餐飲企業使用合格的食用油和地溝油大的區別是在成本,更是企業的良心,“用靚油做的東西成本高,但味道好點,且形成口碑,幫襯的食客越來越多,這筆錢,企業是賺得回來的。而社會效益更是無形的資產。”
在新會地溝油監管新體系建設中,新成立的新會區餐飲服務行業協會功不可沒。在信息平臺的運行中,該協會義務承擔起為不少會員單位錄入相關數據,對信息平臺的正常運作起到重要的作用。據統計,該協會目前共有會員200多個,包括餐飲行業上、下游企業。
“我們協會沒有執法權,能用的就是自身有限的能量,督促企業自律。”該協會常務副會長黃華銓告訴記者,協會屬于民間組織,有行業自律,其中明確規定嚴禁使用地溝油。如果協會會員單位違規操作,協會首先取消其會員單位資格,并在行業內通報,同時向媒體通報,以正行業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