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溝油的危害讓我們談油色變,地溝油成品和食用油幾乎一樣,很難檢測出來,怎樣治理地溝油成為我們現在面臨的難題,但經出現信息管理地溝油,管住地溝油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下面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坐在電腦前,看著屏幕上出現的表格和不斷變化著的數字,譚錦河輕點著鼠標的手勢很熟練。在他面前的,是1月11日正式上線的新會餐廚廢棄物管理信息平臺(以下簡稱“信息平臺”)。在過去一個季度的時間里,作為新會區地溝油監管新體系工作專責小組辦公室主任的他,幾乎每天都會面對著電腦,盯著信息平臺,了解新情況,分析數據,并要及時處理信息平臺發出的信息預警。
“有了這個信息平臺,大至新會全區,小至具體某家餐飲企業,我們能掌握到廢棄油脂產出和回收的大致情況。”譚錦河認為,信息平臺具有數據采集、信息預警、執法跟蹤三大功能,相關部門依據信息平臺加強對廢棄油脂的管控,區內大規模的廢棄油脂收集行為得到規范,通過合法渠道被回收,并得到合理應用。
據統計,新會共有餐飲單位(含食堂)2341家,目前已有441家(主要為較大型的餐飲單位)通過與廚廢棄物回收單位簽訂回收協議。1月11日,新會全面啟動地溝油監管新體系建設,至3月31日止,共有173.3噸廢棄油脂被回收,提煉成工業油脂80噸,并全部加工成生物柴油。
數字
441家餐飲單位簽訂回收協議
近3個月173.3噸廢棄油脂被回收
4月12日,記者來到設在新會工商分局五樓的新會區地溝油監管新體系工作專責小組辦公室,在靠近門口位置的桌面上,擺放著一份份有關新會區整治地溝油的文字資料,辦公室內只有寥寥的兩三名工作人員,讓記者有些意外。而就在去年底至今年1月初期間,因為采訪的緣故,記者曾數次來到這里,當時這里的工作人員有近10名之多。
“現在信息平臺已建成,功能逐漸完善起來,工作量小了很多,所以不需那么多工作人員了。”工作人員黃福源解釋道。
“應該說,信息平臺上線以來,到現在已發揮出效用,并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了。”譚錦河表示,今年1月11日,新會區地溝油監管新體系建設全面啟動,系統運作順暢。
據統計,全區共有餐飲單位(含食堂)2341家,其中441家與廚廢棄物回收單位簽訂回收協議,至3月31日,共有173.3噸廢棄油脂被回收,提煉成工業油脂80噸,并全部加工成生物柴油。
譚錦河透露,在去年,他們曾做過一次摸底調查,預計新會全區每年可產生廢棄油脂數量約為1200噸,每個季度平均為300噸。“也就是說,我們在開始的這一個季度里,所收的廢棄油脂占據了應收量的57.9%,參與回收的餐飲企業約占全區的兩成,應該說,較大型的餐飲企業所產生的廢棄油脂都得到了回收。”
據了解,已納入回收系統的441家餐飲單位基本上是新會區上規模的餐廳或酒樓,其他沒有納入回收系統的餐飲單位多為早餐店等小型食肆,由于暫不具備回收條件(沒有設置隔油池),其產生的廢棄油脂無法回收。
優勢
多部門聯動
花小錢來辦大事
據了解,在新會區地溝油監管新體系建設過程中,新會區食藥、環保、工商、質監等部門分別從源頭、回收、流通、應用四個環節同時進行跟蹤監督,堵塞廢棄油脂的非法流向。
新會工商分局副局長李桂英認為,從目前數據來看,新會區地溝油監管新體系建設情況取得不錯的效果。“對廢棄油脂的監管,信息的互聯互通尤為重要。”她認為,信息平臺以電子臺賬的形式收集地溝油源頭、收運、流通、應用全程的關聯數據,可向上溯源,向下追蹤流向,一旦發現異常數據,即可發出警示信號,然后由相關職能部門加以跟進。
區食藥監管局副局長陳德光也認為,在運作過程中,新會區各部門抓住關系食品安全的關鍵點,做到了強化監管先行,引入合法回收單位,成立行業協會加強自律規范,建立信息平臺實現對地溝油產業鏈全程信息化監控和部門執法無縫對接。
事實上,對于地溝油的治理,目前蘭州、廣州、深圳等一些城市進行了試點工作,其共同做法是,以財政補貼建設餐廚廢棄物回收體系,通過集中回收促進資源化利用和防止地溝油回流餐桌。“這是在政府財政投入前提下的一種地溝油治理模式。”譚錦河表示,據他了解,蘭州市政府為餐廚垃圾“埋單”,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投入1200萬元,而2012年亦達800萬元。相比之下,新會的做法更顯得“花少錢、辦好事”,據了解,目前新會在地溝油監管新體系建設中投入只有10多萬元,大的一筆投入還是聘請廣州一軟件公司設計信息平臺的設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