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習練中國功夫,切誤忽視了我國中醫巨著《黃帝內經》所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獨立守神的真言。千萬不要以為名人說的都正確,現時代的名人多有不明的,有的是用錢買的名兒。自己該多動動腦筋,需看是否符合道理,別聽吹胡的大,別盲聽、盲信,什么所謂的“大師”忽悠之言。說練太極拳就能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眼見耳聞,那些離心叛道的操練方法實則害己誤人。
無形無象,全身透空
老拳譜上講:“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所以,修煉太極拳的關鍵就是錘煉平常人看不見、摸不著的太極陰面的東兩,即神之虛靈、意之專 一 (專注一方)、氣之內外(內氣和外氣)混化,積攢出功夫。“無形無象”就是這種功夫境界的一種描述。
這種境界如何達到?沒有其他的途徑,就是貫穿在楊式太極拳老六路每招每式中的內功心法和專門的太極功(內功修煉法)、太極松腰法、太極球等松散之功、意氣之功的修煉之中;其日的就是使周身內外上下,整個皮肉筋脈骨被意氣滋潤,沒有了形體存在的感覺。此為“無形無象”。有的人形容,演練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的時候,身體只剩下“一道氣圈”和一條“身中垂直線”。更進一步去體驗,甚至連“三道氣圈”和“身中垂直線”也不存在了,因為已“全身透空”,周身內外渾然一體了。“全身透空”指無形無相的內外之氣,沁潤于軀體內外,暢通無阻,進入了“其大無內,其小無內”的境界。這個時候,“三道氣圈”和“身中垂直線”的區別沒有了,神意一動,則舉手投足之間都有虛空之象,意之所動的周圍區域,形成了一團圓圓的大皮囊,這個皮囊如果要形容它,就是一團充滿透明空氣樣的混兒氣。這團混元氣不在身體內,不在身體外。在哪兒?在神意的周圍,在空空蕩蕩的虛空中,這時無論神意怎么動,身體內外都會首尾呼應、相互接應,就如充滿了水的皮囊,無處不在.相互支持。這就是“混元一體”的整體功夫之象’
張三豐講:“大修行人將神氣打成一片,于此之動,是太極之動,神與氣兩不相離也,于此而靜,是太極之靜,神與氣自成一致也。”這是從道的境界來描述的。如果從太極揉手來描述,則師爺汪永泉在《楊氏太極拳述真》中說道:“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指的就是功夫高超者在推手勝人的外形看不出有多大動作,招式越化越小,以至給人的外形動作消失之感,而其自身則感到輕靈通暢即進入化境境界。”進入“無形無象,全身透空”這種揉手境界,既不是平送腰胯,也不是蹬腿蹬足;既不是肩手抖動,更不是以腰發力。其實自身就是一個混元氣團,所以,對方一碰,就“如球碰壁回”;你的神意一動,“棚捋擠按皆非是”,對方就會“一揪就起”,“一碰就出”。
魏樹人老師對筆者說:“什么時候把形體忘了,你就懂得了太極拳。”當然,這個境界不是教出來的,而是理法一如地“默識揣摩”出來的。應物自然,西山懸磬。
應物自然是對有功夫之人的一種描述。內功修煉有素的人,神意清凈虛靈,無所掛礙,從不分辯,無私無欲,但又清澈明了,什么都知曉。如此之人,自己練太極拳時,既能知曉自身之神意氣和大自然之花草樹木的互動信息,又能感覺內外混元時,自身所形成的鼓蕩和裹攜狀態;揉手時,對方神意剛剛萌生,形體還未及起動,則自身已隨感而應,隨機而動,恰到好處、不早不晚。這就是魏師所說的“奧妙盡在時機中”。延伸到人生境界,則進入了孔子所說的“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更能如《呂祖百字碑》中所說的:“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這里描述了有功夫的人灑脫應對的境界,也就是對萬事萬物都能做到不貪、不執、不欲,只有這樣,才能應事接物不迷凡、不動心,情緒不起伏,于此,自已的心性不僅能清靜無為,而且能凝神聚氣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滋養。
西山懸磬。西山可喻清靜世界、神意發軔之所在。兩者即西方,在頭為元神祖竅所處的位置,山者即脊背也,楊式太極拳老六路所說的勁源。西山是形容說,形容神之體,意之發軔點。懸即空懸,磬,古代樂器,用石或玉雕成,懸掛于架上,擊之而鳴。懸磬可喻清靜之音,也可喻鐘鼎。這四個字指功夫到了深湛境界,就能做到如《列子·仲尼》中所記載的:“我體合于心,心合于氣,氣合于神,神合于無,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隨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干我者,我必知之。”此時,身體通透得宛如透明了一般;沉穩充沛得好像鐘鼎置身;空寂靈敏得仿佛廟之磬,一碰就響。此時,體內空而不空,細胞活躍,內氣鼓蕩,生機尢限,這種氣機蕩漾的聲音悅耳動聽,上與天籟合,下與地籟通。“寧靜以致遠”到此時就不是一個形容性的語句,而是真實不虛的功夫狀態了。入此境界,則“聽勁”能入特別細微的地步,此時,聽自己就是聽別人,聽別人就是聽自己,內外已經沒有區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