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是攻防技擊的方法,也稱為術法,拳架動作的一招一式稱為招式,所有招式中都必須含有攻防技擊的方法,這就是招中有術,也稱招中術或招術。招術的鍛煉是由大到小,“先求開展,后求緊湊”,從大圈練到小圈,再由小圈練到無圈,其實無圈亦有圈,此圈極小而已,至此階段即為無招,所謂“無招勝有招”。凡是搏擊競技藝術,如太極、少林、形意、八卦、劈掛、通臂等拳術,包括擒拿、格斗、摔跤等,其拳勢招式中都有術法的內涵,即招中有術,也稱實招。在技法的變化中也有虛招,這是轉移對手注意力的一種方法,虛而實之,實而虛之,但虛招中同樣有術的含義,而且還講究一招多用。虛招不等于空招,虛中有內涵在,空是空洞無物,例如目前所普及流行的全民健身活動,象太極拳操、太極劍舞、扇子舞等,只是隨著音樂節奏而舞動手足,從外表看象是武術的招勢,其實招勢中沒有攻防技擊的術法內涵,這叫空招,是招中無術,所以只能稱做拳操而不能稱為拳術。
三、內勁的形式與類別
知道了內勁與技法的關系,就不會將兩者再混淆不清。就按太極拳八大手法而言,如果沒有內勁的貫注,只能稱做是單純的招法或術法,例如掤法、捋法、擠法、按法、采法、挒法、肘法、靠法。有了內勁的貫注,才是招術與內勁結合而成為各種不同的勁別,例如掤勁、捋勁、擠勁、按勁、采勁、挒勁、肘勁、靠勁等,也稱為太極拳基本勁法。任何技法必須貫注以內勁,才能事半功倍,收到良好的技擊效果。
內勁在明暗長短形式上又分為明勁、暗勁、化勁三大類。明勁也稱長勁,動作起落轉動明白順遂,勁力和意念綿綿不斷,有延長放遠的作用。暗勁也稱短勁,外形動作較小,勁力攻擊距離較短,力透對手的筋骨及內臟,具有突然性及爆發性。化勁是化解對手向我攻擊的一種勁力,動作以輕柔而順勢牽引為主,完全以神意及氣勢運行,是意念與全身內外高度協調的結果。從上述三類內勁中又可分出許多不同形式的勁別,如沉勁、合勁、開勁、拿勁、承勁、定勁、寸勁、截勁、提勁、問勁、喂勁、冷斷勁、彈抖勁等。其中沉勁是松沉下按之勁,合勁是凝合聚攏之勁,開勁是打開分化之勁,拿勁是拿鎖控制之勁,承勁是承轉接連之勁,定勁是釘住控定之勁,寸勁是起收突發之勁,截勁是堵截化解之勁,提勁是上領提引之勁,問勁是試探詢問之勁,喂勁是在教學時為學員提供適當力度,猶如給嬰兒喂奶的勁法,冷斷勁是迅猛冷絕之勁,彈抖勁是松彈抖擊之勁。上述所例舉的勁別,都屬于內勁與技法相結合的基本勁法,是在各種不同招式和不同技法的運用中,以內勁貫注而形成的各種勁別。
內勁在結構類型上可分為六種模式,即為擰裹、鉆翻、螺旋、崩炸、驚彈、抖擻,稱為六合勁。盡管內勁在表現形式上名目眾多,但都離不開這六種結構模式,根據不同術法結合不同結構模式,以內勁貫注即成為各種勁別。此外還有渾勁、懂勁、聽勁、硬勁、剛勁、柔勁等說法。初學者不可能懂得各種勁別和勁的層次,所以使用的都是渾勁,這也是必經之路,通過不斷鍛煉就逐漸對內勁有了認識,這稱為求懂勁的階段。懂勁就是要知道自身的勁別,還要知道對手的來勁,要了解對手的勁,那就要鍛煉聽勁,聽勁并非用耳聽,而是鍛煉手臂肌膚的感知能力。硬勁是直接使用的剛硬強攻之勁,太極拳中一般不適用,剛勁是沉重剛猛之勁,以攻擊的一瞬間為用,柔勁是柔綿圓潤之勁,適用于化解及防守。剛不等于硬,剛中也不可無柔,柔不等于輕,柔中也不可無剛,太極拳的內勁講究剛柔相濟,即剛中寓柔,柔中寓剛,所謂:“柔里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
四、內勁的蓄發
蓄勁,就是能量的積蓄和聚合;發勁,就是能量的釋放和猝發。武禹襄的十三勢行功心解云:“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太極拳鍛煉有“含胸拔背”和“一身備五弓”之說,其實拔背就是為形成身弓的方法,加上兩腿腳和兩手臂的曲蓄便形成了五張弓狀,五弓狀態就是張弓蓄勁的過程。身是一張弓,脊椎就是弓弦,架箭拉弓時下弦根部在長強,上弦根部在玉枕,中間箭矢拉力支點在夾脊,夾脊一松箭便放出,是謂“力由脊發。”發勁時必須是五弓齊發,身軀部位松沉由含胸拔背而變為尾閭中正及胸寬腹實,四肢也由曲蓄有余而變為伸展,所謂;曲中求直,蓄而后發,在求直中仍應留有微曲余地,這就是內勁蓄發的全過程。蓄勁是外虛而內實,是斂、是吞、是吸;發勁是內虛而外實,是放、是吐、是呼。古人云:“身似弓弦手似箭,弦響鳥落顯神奇”。內勁的猝發在于一瞬間,又是全身上下內外動作的協調一致,太極拳發勁講究的是整體勁,拳論云:“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這是發放整體勁力的外形要求,要訣云:“發步進入須進身,身手齊到是為真”。內形要求就是意念、內氣、勁力的內三合,應與外形動作完美結合,一氣呵成,才稱為整勁,否則便成散亂。
古人又云;“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擊敵如迅雷,雷發不及掩耳”。這都是形容內勁蓄發是在一瞬間的快捷程度,內勁蓄發也象電閃和雷鳴那樣迅猛,電光的一閃與雷鳴聲緊密結合,使人驚心動魄!太極拳內勁的猝發也象雷鳴電閃可以結合發聲,稱謂“哼哈二氣”,此聲必全由丹田發出,因為丹田既是勁源又是聲源,凡是唱歌唱戲都必須是丹田發聲。根據動作的縱橫曲直,發音也有高昂與短促之分,使形與聲合一而對外界事物產生共鳴,這也是一種以聲奪人的方法。勁力發放時由于各人個性和鍛煉習慣的不同,各人所發聲音也不盡相同,一般發音如;哼、哈、咳、嗨、業、噫、吭、呵等。有人比喻太極拳發勁象木匠師傅打木榫,要入木三分,就是要求干脆利落,不拖泥帶水。李亦畬的撒放秘訣就闡述太極拳的運勁和蓄發方法,為擎、引、松、放四字,拳訣云;擎起彼身借彼力(其中有“靈”字),引到身前勁始蓄(其中有“斂”字),松開我勁勿使曲(其中有“靜”字),放時腰腳認端的(其中有“整”字)。太極拳的勁力由內部發出,故稱內勁,在蓄發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在擎、引、松、放四字中,又包含著“靈”、“斂”、“靜”、“整”四字。太極拳所使用的是一種內擊力,這與外家拳的用力不同,外家拳所使用的是一股沖擊力,蓄發必須收得緊沖得直,發力就大,其外形動作的幅度也大。太極拳講究的是挨著何處何處發,而且在粘住對手順著圓弧形線路任何一點,毋須將手收回處處可以將勁力發放,所謂頭、手、肩、腕、肘、背、腰胯、膝、腳全身九節勁,節節可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