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調查顯示,我國人均每日食用油量已經超過40克,部分上海居民平均每人每天吃油達到80克,北京居民平均每人每天吃油達到65克,這與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25克相比都大大超標。
多吃油會造成肥胖和血脂升高,并可能由此增高糖尿病、心臟病等疾病的發病風險。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愛油炸食品,如炸薯條、炸雞塊等,長期食用這類食物的人群,其部分癌癥的發病率要遠高于不吃或極少吃油炸食物的人群。于康介紹說,國外研究報告表明,不良的生活方式對健康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其中涉及的一個大問題就是油脂攝入量不當。近期一個調查顯示,在全球早逝人群中,接近一半的人其慢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與油脂攝入量和油脂類型不當有一定關系。
于康提醒說,近年來人們都在關注食用油中脂肪酸的益處,極易忽視食用油的本質,從本質上講它依舊富含大量脂肪,由此可見,少吃油才是控制脂肪攝入的關鍵。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每個成年人一天攝入的食用油量應在25克左右。保持這個量,一方面不會有過多的脂肪攝入,另一方面保證了人體對脂肪酸的基本需求。
油種要勤更換
目前,不少家庭由于生活習慣,長期食用同一種油脂。實際上,這種做法并不科學。于康介紹,任何食用油都不能提供全面的營養物質,平衡膳食結構才能獲得健康,飲食的作用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日常生活中,應該按照平衡膳食來攝入營養。原因在于,不同油脂的保健功效也有所不同。“食用油主要是由脂肪酸組成的,要了解食用油的營養成分,首先就要分清3種脂肪酸。”他表示,脂肪酸包括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又分為單不飽和脂肪酸與多不飽和脂肪酸。
在天然油脂中,各類脂肪酸同時存在,但比例上有所差別,按脂肪酸含量的國際營養標準:飽和脂肪酸含量若超過12%,過多的飽和脂肪酸就會在人體內產生脂肪積聚,繼而造成血脂水平異常,誘發高血脂、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而單不飽和脂肪酸(油酸)則是維持正常血脂水平,減少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發生的重要脂肪,其含量若達70%以上,則能調節血脂,降低低密度膽固醇,而不降低高密度膽固醇,有益于心、腦、腎、血管的健康;多不飽和脂肪酸中的亞油酸與亞麻酸是人體必需脂肪酸,亞麻酸與亞油酸的比值如果接近1∶4,對人體十分有益。